2月6日,我市紧跟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步伐,以推进现代化产业发展为重要议题,召开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暨推进现代化产业发展部署会,贯彻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凝心聚力擘画全市高质量发展奋进蓝图。这场高规格、大范围的会议,释放出了哪些信号,又将如何达到预期目标?近日,记者采访了我市多位专家学者,他们聚焦高质量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时代所需、发展所需。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邓晓馨认为,当前,我市进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质增速的重要节点,聚力推动我市产业体系迭代升级,可谓是抓住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大会为汕尾现代化建设取得新成效指明了发展方向,明确了发展重点。作为一名党校教师,下一步将围绕我市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进行深入调研,重点聚焦汕尾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助力根植于汕尾大地成长起来的传统产业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持续发挥经济社会‘压舱石’作用,为汕尾以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度转型升级为支撑、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贡献智慧和力量。”邓晓馨这样说道。
我市召开“新春第一会”锚定省委赋予的新使命新任务,紧扣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狠抓“百千万工程”总牵引,为全市上下齐心协力推进汕尾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提振了士气。在市委党校公共管理和社会学教研部主任林延斌看来,汕尾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要立足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等,激发各经营主体活力,让产业发展成果更加惠及广大民众;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对标广州、深圳,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提高服务效能,全面推动优质产业和天下英才奔向海陆丰。“此外,宏伟蓝图的实现离不开党员干部苦干实干,我们要打造‘心中有账、肩上有责、手里有招、脚下有风’的‘四有’狮子型干部队伍,引领群众,攻坚克难,砥砺前行,高质量发展的蓝图画卷才能真正实现。”他说。
此次大会提出,我市要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强力支撑,聚力攻坚落实“1+2+9”工作安排,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汕尾实践迈出新的坚实步伐。市委党校决策咨询部主任王军鹏表示,要实现这一目标,应该从几方面着手:一是加快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新能源汽车、海洋开发、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向强而进”、集群化发展;推动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向高而攀”,稳住产业规模;紧盯科技前沿、产业“风口”和市场潮流,争做新赛道的参与者。二是进一步发挥西承东联优势,建强六大“万亩千亿”产业平台,高标准建设“1+1+3”产业承接平台,承接大湾区有序产业转移;开展精准招商,推动与大湾区互补产业链集聚发展;加强交通、能源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是进一步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做好特色文章,大力发展特色种养、食品加工等产业;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挖掘乡村价值,建设田园综合体、乡村酒店等;优化县镇村规划引领空间再造,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此次大会提出,要坚定不移走好“海洋强市、融湾先行”之路。汕尾职业技术学院海洋产业研究院院长黄献培深刻体会到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作为一名海洋产业基层科技工作者,他建议,要加强基础研究,特别是加大对汕尾特色高端水产品种的繁育研究投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要推动产学研合作,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相关企业无缝对接、紧密合作,促进技术成果高质量转化;要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建立更高效的科技服务机制,协助相关海洋产业企业解决核心技术难题。
“作为节后复工第一场会议,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暨推进现代化产业发展部署会精神振奋人心、催人奋进。”汕尾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院副院长陈致远说,要实现今年新目标,我市应进一步优化产业园区建设与配套,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服务业、产业链韧性向着“更强、更高、更优、更全”目标迈进,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强有力的软硬件支撑;要进一步支持高校开展产教融合、产学研合作,逐步形成“产业园区+高校+企业群”发展共同体,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和智力支持;要进一步推动落实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形成一批汕尾改革事项、塑造一批汕尾改革品牌,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和环境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