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日报社官方网站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县域 -- 红海湾开发区
【奋进百千万 汕尾在行动】南联村盐文化馆:唤醒千年盐味记忆
  • 2025-05-09 10:49
  • 【字体:    



在红海湾经济开发区田墘街道南联村南町自然村,有个小小的盐文化馆。这个承载着厚重历史的盐文化馆,以“盐”为主题,不仅展示了当地悠久的制盐工艺,还通过实物和图片介绍,还原了盐民与大海、烈日相伴的岁月,唤醒了深植于村民血脉中的“盐田情怀”。


图片

盐文化馆内陈列着古老的制盐物件。


盐田记忆:从“煮海为盐”到“天日晒盐”

南联村地处红海湾畔,自古因海得利。据记载,早在明清时期,这里便是粤东重要的海盐产区。南联村下辖南町、上内寮、下内寮、坑美4个自然村,其中,南町自然村制盐历史悠久,是海陆丰制盐的发源地。村民世代以盐为业,用“煮海为盐”的土法熬制盐粒,曾畅销全国,成为该村的重要经济来源,后逐渐发展为“天日晒盐”的传统工艺。


图片

晶莹雪白的盐堆。


一名老盐民感慨道:“小时候,天没亮就跟着父辈去盐田扒盐。现在随着乡村的建设,盐田逐渐减少了,只剩下我们这些五六十岁的老盐工还在坚持制盐,村里有个盐文化馆成为年轻一代了解往事的窗口。”


盐文化馆:传承与创新的纽带

走进盐文化馆,有关盐文化历史的藏品琳琅满目,斑驳的木耙、石碾、盐篓、盐缸等老物件静静陈列,诉说着盐工们“头顶烈日、脚踏盐田”的艰辛。馆内通过图文和实物展示,让在此参观的游人感受古法制盐文化的魅力。在盐文化馆周边的房屋外立面被涂绘上了以盐为主题的绘画,让盐文化气息愈加浓厚。

据介绍,南町盐民辛耕勤作,科学制盐,严把海水蒸发流程,紧守成盐环节,松播密藏,产盐颗粒质地白净,品质优良,也使这里所产的盐十分畅销,盐业一度成为南町村重要产业。曾经,原盐由国家统购统收,年产量最高时达到8万多担,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税收、为当地财政收入做出较大的贡献。

近年当地政府将盐文化与乡村振兴结合,提出“敢教沧海变桑田”“我的盐里只有你”等文化口号,推动盐文化成为乡村旅游的特色名片。“我们想做的不仅是保存记忆,更要让盐文化‘活’起来。”南联村党委书记刘毕介绍,当年建馆时的设想是想将盐文化馆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开发制盐体验、盐雕手作等项目,并推出以盐为主题的文创产品,如海盐皂、盐渍特产等,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盐民精神:咸苦中的坚韧与守望

“一粒盐,承载的不仅是盐民的生计,更是匠心和坚守。”文化馆墙上介绍的“五步产盐法”和实物展示,既有“晒盐如绣花”的细致,也有“咸苦中讨生活”的豁达。盐民们常以咸鱼、盐渍菜佐餐,笑称“吃盐比吃饭多”。

据盐民介绍,晒盐需随时关注潮汛等天气变化和季节变化,每年的5至8月,海天云蒸、烈日炎炎,是太阳光线最强、气温最高的时候,也是盐农们晒盐的黄金季节。而这样的农忙时节,也曾是南町盐民们年年岁岁所要经历的。

如今,随着机械化制盐的普及,南联村经济已向多元化发展,传统盐田逐渐减少,但盐文化馆的落成,让这份独特的记忆得以延续。



记者手记

盐,是南联村的根。从有着岁月痕迹的古老陶瓷盐缸到现代化的展馆,变的是时光,不变的是人们对土地的眷恋。这座隐藏在乡村里的小小盐文化馆,如同一块结晶的盐粒,浓缩了海的馈赠、盐民生活中的智慧和技艺,以及一方水土无法割舍的情怀。



记者:林敏
【奋进百千万 汕尾在行动】南联村盐文化馆:唤醒千年盐味记忆 1,746,730,179,000 070f5d9aefe7428592a35fcee2afa1a2

主办单位:汕尾日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汕尾日报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4120190010

主办单位:汕尾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汕尾日报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412019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660-3387883   邮箱:swrbxmtb@163.com
粤ICP备13051037号  粤公网安备 44150202000069号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开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