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日报社官方网站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副刊 -- 文化 -- 海陆风
【民风民俗】保留独特的文化符号与习俗——探访深汕特合区鹅埠镇红罗畲寨
  • 2022-07-10 09:47
  • 【字体:    

图为畲语图腾文化墙

公交站、小公园、戏台、民俗楼、宣传展板,还有粉刷一新的墙壁和整洁的村道。曾经落后的红罗畲族村已经步入发展快车道,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红罗畲族村位于海丰县鹅埠镇(今属深汕特合区鹅埠镇)境内,是我市唯一的少数名族聚居村,现有畲族人口57户262人。他们聚居在罗裙山脚,保留着畲族的传统习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化 。

红罗村祖先是明崇祯八年(1635年)惠阳畲族五姓人口分居时,从多祝迁入鹅埠镇罗裙山嶂背村居住的。据红罗村民回忆,1929年4月,在罗裙山一带闹革命的红四师离开海丰县时,红军首长徐向前看到罗裙山开满了杜鹃花,如火如荼,漫山遍野通红一片,象征着红色的烈火遍地燃起,于是将畲族村命名为“红罗村”。从此以后,“红罗村”的村名就这样叫开了。

独特的信仰和习俗

红罗畲族保留了大量传统习俗,尤以三月三长桌饭为人所熟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村民都要进行民间祭祀、服饰展示、歌舞表演、篝火晚会、畲族长桌饭等特色民俗活动。

畲族的图腾习俗,源于其始祖盘瓠(俗称狗头王)的神话故事。相传盘瓠是远古高辛帝身边的一只金毛神犬,潜入敌营刺死入侵的犬戎王,并将犬戎王头衔走献给高辛帝,后与其三女儿金天公主结为夫妻。后迁入深山丛林,生下五子五女结为五对夫妻,传下蓝、盆、雷、盘、黎五姓子孙。据红罗村老人口述:其中迁至海丰的畲族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为纪念始祖狗头王,绘其画像,每届农历正月初八的狗王诞(即鸡公王生),是最为隆重的节日。

是日清早,全村男女老少穿新衣,戴新帽,各家各户披红挂彩,宰猪羊,杀鸡鹅,酿酒蒸糕,聚集在祖祠内或村前的广场上,祭祀狗头王。并请惠东县多祝山区的畲族巫师(俗谓师公)主祭,举行“妆颁”的祭拜仪式。巫师戴道帽,穿白长衣,着道士鞋,头裹红布,左手握方印(印文“太上老君”),右手提铃刀(即椭圆形短剑长35厘米,中阔0.05厘米,刀柄尾有直径40厘米的圆圈,圈内穿入9个小圆环)。祭拜时,巫师摇着铃刀率全村人口进场。祖祠内挂起披着红布的祖图像,巫师在案桌点燃香烛祈祷后,边诵畲语经咒,边手舞足蹈作示法状。畲族长老率领全村老小向着祭品跪拜,祈求“鸡公王”庇佑合境平安,狩猎告捷,然后一齐到村前广场上跳起“鸡公舞”,青年男女借以互诉情愫,以定终身。

此外,每届春节、清明、端阳节、中元节、十月初一、冬节等,全村由族长带领到祖祠祭拜。祭祖时,在公厅悬挂祖图。家家户户备五牲酒肉、五色米饭香烛等,由族长率众将祭品摆向大门,朝外跪拜,请回在外狩猎身亡的太公元灵,然后再挪动祭品朝向内厅祖图叩拜。祭毕,族长向后辈讲述族源,使之铭记,世代留传。

红罗畲族村民还有禁吃狗肉、忌用脚踏碓舂米、忌冬节入菜园、忌年初一挑尿桶等生活禁忌。

不一样的婚娶

旧时代,红罗村青年男女的婚姻都是由媒人撮合、父母包办的。其过程一般要经过订婚、送庚帖、定婚、送酒、迎娶等程序。先由媒人带男青年到女家求亲,姑娘如果同意,就走出房间会面,若不中意,则不露脸。然后,再由媒人往返男女双方家庭议定聘金(身价银),经双方父母同意,谓之订婚。聘金按新娘年龄大小而定;新娘在16~18岁的,聘金一般为18对银元;超过18岁的,则相对减少。从女方送庚帖到男方那一天算起,3天内双方家庭没有发生禽畜死亡或跌破碗簋等不吉利的事情,就可定婚。由男方父母请先生择定吉日迎娶。在婚期的一个月前,就要通知女方家庭迎娶的时日。迎娶前几日,男方要送给女方米酒30斤;以及猪肉、糯米、粘米、红米等若干,谓之送酒。女家要设宴请邻居及亲戚,赴宴者要送若干礼物新娘做妆奁。婚日,男方请亲戚和媒人到女方迎娶,新娘由其亲戚和女友做伴各擎雨伞步行至新郎家。然后,新郎新娘穿长衫、披红布到祠堂拜祖宗成亲。并按族谱辈序取郎名,表示已结婚成人。是日杀猪宰羊,设酒宴招待参加婚礼的亲戚朋友。当晚村中男女青年唱着畲歌闹洞房。婚后三天,新郎陪新娘返外家,吃了午餐即回。但同姓不婚,仅在族内各姓间通婚。解放后,畲族才慢慢和汉族通婚。

已经消失的狩猎习俗

曾经,狩猎是红罗村除农业生产之外的主要生活来源。每当秋冬农闲季节,他们手持猎枪弓箭;出发时先祭拜猎神,祈求满载而归,接着带着一群猎犬进入莲花山的原始森林,在那里设置机关和陷阱,等待野兽上当围捕。或者漫山遍野寻找野猪、山羊、老虎、果子狸、山鸡等猎物。获得猎物后,首先将猎物的头、尾巴、脚、内脏等煮熟后祭拜猎神,接着将猎物切块均分,每一位猎手都可分得一份,随队出发的猎狗也可获得一份,打中猎物者按惯例可多分一份或两份,以示奖励。

改革开放后,政府为保护野生动物,严禁狩猎活动。红罗村畲族放弃传统的狩猎活动,主要从事农耕、采药活动,其狩猎习俗不再存在。

独特的非遗——畲语

红罗畲族村旧称山仔瑶,畲族人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字,但有本民族语言——畲语,他们在内部使用畲语,对外以福佬话、客家话、白话、占米话等汉民族方言沟通。

由于这种代表畲族文化精辟的语言较为独特、且在世界上使用人口少,因而引起国内及国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被他们视为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师从北京大学中文系王福堂教授的日本学者中西裕树博士,曾花费相当长的时间到鹅埠红罗村进行濒危语言的调查活动,编写了《畲语海丰方言基本词汇集》一书在国际学术界发表,引起轰动。

中西裕树在他的研究中发现,红罗村在保存和使用本族语言方面都非常成功,因此把红罗村定位为畲语的主要发音点。中西裕树花了大量的时间整理出了6000多单词的海丰畲语。他认为,当代中国“只有住在广东的海丰、惠东、博罗、增城等县市的约一千畲族人保留了原有的民族语言——畲语;其他地区的畲族人已经放弃了原先来源于苗瑶语的畲语,而使用很接近于汉语方言的语言——畲话。”

汕尾日报记者  沈绿洋 

【民风民俗】保留独特的文化符号与习俗——探访深汕特合区鹅埠镇红罗畲寨 1,657,388,823,000 38bf7f3f2df34c93a9a0231505dc1591

主办单位:汕尾日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汕尾日报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4120190010

主办单位:汕尾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汕尾日报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412019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660-3387883   邮箱:swrbxmtb@163.com
粤ICP备13051037号  粤公网安备 44150202000069号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开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