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俊杰 收 注
破衫裤
阿妈无钱好咬(1)布,
客着阿兄破衫裤。
喜(2)领衫,
暗(潮汕话读音7)领破齐叠(3),
乌淡(潮汕话读音5)褶卒(4)酱泥(5)用。
喜条裤,
裤肚破个康(6),
爱补无时间,
唔补舍衰人
注释:(1)方言“咬”,购买的意思。
(2)方言“喜”,那一件的意思。
(3)方言“暗领”是指贴着脖子的领口,“齐叠”,多处,很多的意思。
(4)方言“乌淡褶卒”,特指上衣破旧皱褶,暗淡无光。
(5)方言“酱泥”,怎么,咋能的意思。
(6)方言“裤肚” 指的是裤子在屁股的那个位置;“康”,指的是破洞或者窟窿。
赏析
这首民谣,小时候经常听到也经常吟念,特别是“裤肚破个康,爱补无时间,唔补舍衰人”这句,真是耳熟能详。我们在说唱时,还特别有趣地在“裤肚破个康”的后面加上“霍霍”的象声词,更加形象逼真。它反映的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普通百姓的一个生活侧面。
那个时候,全国可能都流行一句话:“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在陆丰传唱的这首民谣,与它能够互文见义了。
众所周知,那个时候,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买什么东西都要凭票供应。记忆里最深的是,那时比较流行的衣着,都是一片蓝和灰,再衬上白色。男同志穿着白色上衣和蓝色长裤,这是很好也很时尚的标配。再一个深刻的印象,衣服无论内衣外套,大多是有破皱的。上衣的领口、袖口、肩膀、臂肘等,裤子的屁股、膝盖等处,没有不打补丁的,如果不打补丁就“破个康”,但没有人扔掉,因为那太可惜了,所以,没有穿过破衣服的人比较少,而穿着补丁加补丁的衣服的人倒是很常见。
为什么要穿破衣服?一个关键因素是节俭,还有,当时的中国,除了毛呢绸料的贵重布不要求凭票购买,但是一般老百姓买不起。其他的不论买布还是买成衣,都要凭布票,无论城乡。我记得,我们那时每人每年分得一丈二尺的布票。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布票,家家买布时都要打听布的幅宽,是二尺四,还是二尺七或者三尺三的,一样长的布,幅宽不一致,收布票一样多,但是利用价值大不同。不过,一丈多的布,再加上经济有限,再怎么样精打细算,穿着也只能是勤俭节约了,破的衣服,也就将就着穿了。在那时,多数家庭都采用一种递进替补的“长效机制”,每件衣服基本上还是大的传给小的,重复利用,发挥其最大的价值效益。“裤肚破个康”是特指小孩子们的穿着的,特别是男孩,调皮捣蛋,衣服容易破,碰到父母没有注意,就有了这种“破洞”的情状。
整首民谣用口语化与情景式的语言,通过细节化的描写,直截了当地反映出一个穷困家庭的生存状况与生活面貌,展示了阿弟穿着阿兄破衣服情形的无奈与滑稽情态。既形象,又朴实。从民谣的表层上看,透着一种诙谐与玩耍的意味;从深层上看,那是对穷困的刻录,有着西方文学创作流派“黑色幽默”的技巧,给人一种“笑着的泪”的感觉,令人百感交集!
新娘扛茶
蔡(潮汕话读音2) (1)嘴虎,企(2)厅东(3),
金钱花随两畔,
龙舌批(音3),来走跳,
红调乌丑扛茶盘。
群人四散愈(4),
愈到天乌暗!
注释:(1)方言“蔡” (潮音2),是歪、斜的意思。
(2)方言“企”,是站的意思;。
(3)方言“东”,是指“中间”或“正中”的意思。
(4)方言“群人”“四散”、“愈”, 群人,是指一群人;四散,无纪律无约束的;愈,玩,耍。四散愈形容放纵的玩。
(5)方言中的蔡嘴虎、龙舌批、金钱花、红调乌丑等,都是鱼名,这些鱼本身因为个头小,而且又长得丑,所以,是鱼类中的低等物种(当然,龙舌批就是小比目鱼,如果变大了,成为大比目鱼,就是好鱼)。
赏析
这首民谣反映的是旧时陆丰某些地区正月初一新娘扛茶的一种地方风俗。
新娘敬茶,古已有之。作为一种风俗,就一代一代地传下来了。在碣石,旧时新人成亲后,新娘在第一年的农历正月初一即是春节那天,便要早早起身,第一件事就是亲手泡制香茶敬献公婆及丈夫家的亲眷。大约上午8时许,家公家婆及丈夫家的亲眷依次而来,厅堂里红烛闪烁,新娘莲步轻移,登上厅堂,先向家公家婆敬茶,然后便顺着从左到右向四周的亲戚客人施礼敬茶。喝新娘茶的亲戚客人,要向新娘作“四句”祝贺她。如“手捧茶盘企厅东,茶杯深深放中间,明年生个好宝贝,个个子孙做状元。”“新娘捧茶很温纯,相和琴瑟喜纷纷。旺益家庭多富贵,荣华福禄传千孙。”
这首民谣本来是因有故事在前,然后才被有心人创作、口口相传而产生的。话说当年碣石有个为富不仁的富人嫁了女儿,大搞排场,十分炫耀;新郎家也无比风光,沾沾自喜。谁知富家女长相一般,且嘴巴有些歪斜;她身边陪嫁的人也仗着富势,显得傲慢无礼。富家女过门后第一年的农历正月初一那天,她也要上厅向家公家婆及丈夫家的亲眷敬茶。周围的许多邻居得知后便来新郎家围观,看看新娘究竟长得咋样。当新娘“闪亮”登场时,外面观看的人嘘声四起,于是,这首民谣就出现了。
该民谣中,富家女被描写成为面带根须的“蔡嘴虎”,其丑可见一斑;她带过来的丫环也因此被“丑化”了,成为“龙舌批”;其他一并与新郎新娘有关的亲戚,全都成为“金钱花”,“红调”、“ 乌丑”。为了加强讽刺的程度与力度,民谣还加了后面一段,将敬茶这样一种有规矩、有程序、有礼仪的活动,搞成了一种毫无节制的玩耍,反映出富裕或大户人家的放纵,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有钱任性”。真的让人发笑!
这首民谣以拟物、借代和夸张的艺术手法,极为形象地刻画了富家女等人物。其中,巧妙地用鱼名来指称人物,达到诙谐的作用。虽然带有一种人身嘲笑的口吻,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讽刺了富家人的缺乏教养,表达了对富家人的鄙视,从而也抒发了普通百姓自己的快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