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金城
潮汕俗语:“爱睇好戏苏六娘,爱食好鱼马鲛鲳”。潮剧《苏六娘》和马鲛鱼鲳鱼并称,都是好东西,一满足精神需要,一满足口腹之欲。马鲛鱼固然美味,酱油煎之或与黄花菜煮汤,皆有其独特风味。然而,相比之下,我更偏爱鲳鱼。市场上的鲳鱼种类繁多,常见的有白鲳、刺鲳、乌鲳、金鲳等几种。
白鲳,也称为银鲳,陆丰民间多称为粉鲳,白鲳鱼刺较软,鱼肉细嫩,鱼头无硬骨。刺鲳,潮汕本地又称其为“肉鲫仔”,相对于其他鲳鱼,刺鲳鱼肉和鱼刺都较为坚硬,这也是刺鲳名字的由来。乌鲳体型侧扁而高,侧面观呈现卵圆形,身体黑褐色,鳃丝鲜红。同样不属于鲳鱼的金鲳,陆丰民间则称之为红杉,其口感厚实鲜嫩,且无细刺,粤西地区的人们更是偏爱将其晒制成鱼干,以享口腹之欲。在鲳鱼家族之中,有一种尤为珍贵,那便是被誉为“鲳鱼之王”的中国鲳,陆丰人称其为斗底鲳。
斗底鲳,主要分布在印度洋北部沿岸至日本、中国南海、台湾海峡及东海南部等海域。它们栖息于近海暖水性中下层,以水母、栉水母及浮游生物为食。因其生长环境特殊,捕获量稀少,加之生长缓慢,难以人工养殖,故而市场价格一直居高不下。且斗底鲳越大越珍贵,市面鹰鲳多为两三斤一条,但斗底鲳是越大越好吃,五斤以上味道最正。我见过的多是一斤多到两斤多,三斤的都极少见过。当然,升斗小民者,见识有些浅陋,也是正常的。毕竟两斤上下的斗底鲳,热销时一斤都已经高达两百多元,过年时更贵,平常人家自是吃不起了。即便是宴请亲友,主人也会权衡再三,更遑论三斤以上的斗底鲳了。
至于斗底鲳之名由来,我亦是不得而知。若要我猜测,或许是因其珍贵,如同压舱底的宝贝一般吧。而其“鹰鲳”之名,则源于其形态——头圆形如鹰鼻,身扁近似菱形,体型较大,鱼鳞灰色,尾鳍短阔。斗底鲳体宽肉厚,肉质细嫩肥腴,介于白鲳的嫩滑与乌鲳的硬实之间,恰到好处。其味厚鲜香,令人回味无穷。据那些专研于美食的人说,斗底鲳应在春节前后食用,此时的斗底鲳质味最佳,堪称鱼品第一。
斗底鲳之所以昂贵,不仅因为其营养价值极高,富含优质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以及钙、磷、钾、铁等多种营养物质,更因其肉质味道胜过其他鱼类。而其特别之处,更在于其鼻、骨、刺三点。潮汕俗话:“卖厝卖地,也爱食斗鲳鼻。”说这话的人,是否败家我不得而知,但他肯定是一位美食家。斗鲳鼻之美味,可见一斑。我曾品尝过斗鲳鼻,“卖厝卖地”当然夸张,但那一口咬下去,骨软无渣、香味满嘴的感觉,确实令人难以忘怀。美味虽美,但价格却令人望而却步。
斗底鲳的骨头是可以不用吐出来的,这是斗底鲳有异于其它鱼类的又一个特点。斗底鲳的骨头酥软可嚼,即便是鱼头,头骨也满是脂香。吃斗底鲳的人很少吐鱼骨,以至于趴在一旁等着捡漏的狗都觉得百无聊赖,甚至打起了瞌睡。因此,斗底鲳也被戏称为“狗瞌睡鱼”。这样的鱼,尤其适合牙口不利的老人食用。
张爱玲曾提及其人生有三大憾事: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鲥鱼鲜美却多细刺,食用时需小心翼翼,令人既爱又恨。我想,倘若张爱玲有机会品尝斗底鲳,或许她的人生会少去一大憾事。
那么,如此珍贵的斗底鲳,究竟如何做才能将其味道最鲜美的一面呈现出来呢?最鲜美的食材往往只需最简单的烹饪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保留食物原有的鲜美,这也是粤菜,更是潮菜的精髓所在。
在小城的餐厅里,一条斗底鲳常常会被做成两味。一味是用鱼头、鱼尾、鱼腩等与苦瓜等食材煮成汤,其汤鲜甜无粕。另一味是将鱼身用斜刀切成鱼段,可以搭配葱、姜、辣椒等配料清蒸,最后加热油淋在鱼身上;或又或者用酱油、鱼露香煎,也是不错的选择,两种风味迥异,各有特色,均能保留斗底鲳最鲜美的味道。当然,也有食客喜欢在鱼身上打了花刀后,将整条鱼清蒸,这种对于斤两偏小的斗底鲳更适合,酱料的味道容易渗入鱼肉。
此外,小城人很喜欢在宵夜时吃海鲜粥。常见的海鲜粥多以鲜鱿鱼、虾、青棕带鱼、马鲛、粉鲳等鱼类为辅料,佐以鲜瘦肉、猪肾,最后用芹菜、胡椒粉提鲜增味。这一碗热气腾腾的海鲜粥,足以温暖那些夜里空荡荡的胃。若要用斗底鲳来煮粥,那自然是高端之选。其价格高昂,但美味的收获与价钱的付出成正比,对于老饕来说,这倒也是一件很公平的事。
我曾在网上看到过一种斗底鲳的极致吃法,可算是中菜西吃——用红酒烤斗底鲳。先在炭火上放上新鲜的九层塔,让九层塔的香气随着烟雾弥漫开来。然后将改刀的整条鲳鱼放上去熏几分钟,再给鱼身上刷上一层红酒,几分钟后再撒上适量的盐。接着拨旺炭火,让温度达到最高,烤几分钟。最后再刷一层红酒,待鱼身冒油后便可享用。据烹饪者介绍,果酒的香气可以把斗底鲳独有的香气烘烤出来,而九层塔既能抵挡炭火的火气,又能给斗底鲳带来青草的清香。这种想法,实在是大胆而奇妙。
近年来,斗底鲳的价格也有所下降。然而,即便斗底鲳的价格大幅下降,也仍然不是我等升斗小民可以轻易享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