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煜琮
龙山,旧称“金龙山”,为陆丰市市区的制高点,登山可俯视市区全貌,亦可遥望乌坎港外滔滔大海。
龙山张威纪念亭。
据《陆丰县志》记载,“金龙山在邑东南二里,即俗名鸡笼山,山上建文昌宫书院,遍山皆新植松柏。‘龙山烟树’为八景之一。”其《金龙山种树记》一文又记录,清乾隆九年(1744年),陆丰知县王之正在书院四周广植松柏,为这片山林注入了新的生机。同年,两广盐运使朱介圭来到海陆丰坎白、石桥等沿海盐场巡查。应王之正之邀,为陆丰八景一一题诗。“龙山烟树”一景,在其笔下尽显风华:“树人兼树木,遗荫已千章。岫桂凝香远,坡松引韵长。蛟龙看欲起,云雾暂教藏。寄语今宗匠,储材有栋梁。”从那时起,龙山便以其独特的风姿,成为陆丰文化与自然交融的象征
在乾隆十年版《陆丰县志》中,陈张翼所撰《文昌阁碑记》记载:“乾隆二年丁巳秋,余来摄篆,陟巘降原,心领神会,则见夫南距天池,北枕岭岫,东山环峙,西市群萃。”“余因集绅士,历海滘登东山”“而东山屹立于巽,宜建文昌阁,即书院别馆”。
由此可知,乾隆二年丁巳年的秋天,陈张翼为陆丰邑令。他登山临水,观察地势,用心感悟。只见这里南面与大海相距不远,北面倚靠着山岭,东面山峦(即“金龙山”)环绕对峙,西面集市上人群聚集。他召集文人雅士,由水路登上东山。他认为此地风水极佳,适宜在东山修建文昌阁,也就是书院别馆。到了乾隆七年,陆丰知县陈冠世于金龙山南麓建成龙山书院。自那以后,陆丰文风昌盛,人才不断涌现,成为人文荟萃之地,龙山书院也在当地教育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龙山中学,就位于此山之南麓,宛如一颗历经岁月打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从南堤路步入蜿蜒小巷,行至龙山中学老校门前,一副门联“龙起砚池朝北阙,山挥笔柱绘南天”闯入眼帘。
踏入校内,仿若置身历史画廊,浓厚的沧桑感扑面而来。数十级台阶平整有序,岁月将其打磨得光滑。拾级而上,视野瞬间开阔。两侧石狮雄踞,目光炯炯,似在倾诉岁月往事,又像忠诚卫士,默默守护校园。抬头可见的琉璃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亭阁丹楹刻桷,古木高耸入云,处处散发着古朴典雅的气息。陈旧的瓦房门前又有一副对联“龙吟虎啸声别凡响,山清水秀境异寻常”,让人不禁心生敬意。
龙山中学不仅历史悠久,更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
1919年,“五四”运动的浪潮席卷全国,龙山师生积极响应。六月中旬,陆丰县学生联合会正式成立,并在此召开全县学生代表大会,领导全县学生开展爱国运动。会后,几百名学生上街游行,他们高呼“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废除二十一条”“抵制日货”“宁肯玉碎,勿为瓦全”“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这次学生代表大会的召开,极大地促进了民众的觉醒,迅速掀起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的斗争热潮。
1927年的春天,共产党员林铁史(海丰县海城人)来到龙山担任校长。自此,龙山中学成为培养革命干部的摇篮。许多进步学生在党的领导下,组建宣传队,积极开展革命宣传,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唤醒民众。这些学生,大多成为优秀的革命干部,投身于海陆丰的大革命浪潮。
1927年5月至11月,在彭湃、张威等人的指挥下,海陆丰人民先后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后,11月13日,陆丰全县工农兵代表大会在陆城学宫(孔庙)隆重召开,选举产生了陆丰县苏维埃政府,宣告全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诞生。11月16日在龙山中学(时改名为“中山中学”)召开庆祝大会,彭湃在会上作政治报告,阐述新生红色政权的性质、任务和施政纲领,号召陆丰人民实行土地革命,推翻封建剥削制度,庆祝陆丰县苏维埃政府的成立。人们沉浸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那充满激情的身影永远地烙印在了榕树的绿荫下。
张威,这位出生于陆丰东海的革命志士,1923年从海丰陆安师范毕业后,便协同彭湃开展农民运动。1927年参与领导海陆丰三次武装起义。曾任陆丰县代县长、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陆丰特别支部书记、陆丰县委和紫金县委书记、陆丰县暴动总指挥等职。是全国第一个苏维埃政府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28年7月18日,张威在南塘区潭头乡不幸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在狱中,他正气凛然,视死如归。8月3日,英勇就义。就义前,他在龙山中学的凉亭写下致母遗书:“母亲大人,儿死矣,为革命而死,死得光荣!”
从纪念亭拾级而上,穿过残旧的阶廊,向前可至魁星楼。右拐,就是始建于清乾隆七年(1742年)的“龙山书院”旧址,书院采用二进院落四合院布局,院前斑驳的石墩,简朴的廊檐,典雅大方,处处散发着岁月的悠悠气息。这里曾是我们心中的圣地,每次经过,我们都不敢大声喧哗,总是蹑手蹑脚,屏声凝息,生怕惊扰了书院的神圣与静谧。
校内还留存着“陆丰县抗战剧团成立遗址”。1940年3月,龙山中学与陆丰县动工团联合上演《卢沟桥之战》《松花江上》等话剧。演出反响热烈,随后,校长梁荫源与动工团团长郑建文着手筹备“陆丰县抗战剧团”。同年10月10日,该团在龙山中学正式成立,张化如出任团长,叶子弼、梁荫源为副团长。1941年春节前后,剧团奔赴陆丰西北部地区演出,积极宣传抗日,激发民众的抗日热情,为陆丰全面抗日斗争的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阳光洒落在古朴石桌上,也落在绿丛间的纪念石匾上。革命的呐喊、冲锋的号角,依旧在龙山的上空回响,久久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