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日报社官方网站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副刊 -- 文化 -- 海陆风
【美丽汕尾】玉印山怀古
  • 2025-03-22 17:17
  • 【字体:    

○吴志跃

陆城龙山桥东侧的螺河中央,有一个四面环水的沙洲,当地人称为玉印岛。相传,宋端宗南狩时曾在陆丰涉河,其随身携带的镌刻着“受命于天  既寿永昌”字样的玉玺不小心滑落河中,显圣浮出水面,化成这个岛,故得名玉印岛。还别说,该岛轮廓显方形,真的是状如印玺,据乾隆十年版《陆丰县志》之《疆域志》载:“玉印山在城东隔岸”。因此,这个小岛称“玉印”至少有三百年以上的历史了。玉印岛面积约三万平方米,西南低,东北稍高。东北侧有一个约十米高的小土堆,算是玉印山的主峰了。四周低畦,过去是水田、菜园、甘蔗园。虽说往岛上耕耘收获皆要用到小船或竹排,很麻烦,但岛上土地肥沃,用水方便,且有“水涨岛浮,从未淹没”之说。因此周近村民不嫌麻烦仍然在此耕作。

今日玉印岛一景。

陆丰虽没有高峻的大山,但百多米,数百米的山峦绵延不绝。县城东北方向是狮子嶂山脉的延伸,龙山向东北方向依次有猪母山、大湖山、吊鬼岭、飞鹅山、福字山等等,高度均是上百米或数百米,何以它们没有录入《县志》?而玉印山仅是一个高不过三丈的小土丘,却称为山,且录入《县志》。笔者认为,这个山,不是目测的高度,而是其所承载的历史厚度。应该从玉印山所承载文化和当时修志的时代背景来找答案。宋帝南狩经陆丰在宋景炎元年(1276年),之前的宋宝祐二年(1524年),螺河已建筑了迎仙桥。迎仙桥在玉印岛下游约五百米,千军万马不可能放着桥不走去涉渡。宋帝渡河不慎丢印仅仅是传说。为什么有这样的传说?这无疑体现了海陆丰先民对大宋的怀念。宋帝南狩经海陆丰留下的遗迹如待渡山、宋王山、宋师岭、御宴潭、宋存庵以及纪念文天祥五坡岭被擒的方饭亭等等,皆体现了海陆丰先民对故国的怀念。

陆城东海镇是具有千年商贸历史的古镇,典藉记载很多,唯关于宋帝驻跸陆丰的历史记载很少。成书于清初的《陆丰县志》对这件事的记载几乎是在打“擦边球”,只状物,不叙事。这应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找答案。

《陆丰县志》编成于乾隆十年(1745年)。“主辑”是县令王之正(今北京市通县人),他在陆丰任职仅十个月就调往顺德。“分纂”有沈展才、章朝赓、王绍曾三人组,这是实际撰稿人。《陆丰县志》很严谨,分十二卷,记下了陆丰有意义的景、物、人、史。唯宋帝南狩一事没有正面记载,比老苏贼进犯县城的笔墨还少。驻跸甲子一事只在《疆域志》内的“古迹”栏目中稍带记下“宋帝亭”:“亭在甲子所待渡山下,宋承奉郎范良臣进帝食处,明参将张万纪、守备胡文烜建”。郑复翁率众勤王只在“文艺志”的一首竹枝词:“待渡山前仰高风,谁知渔父即英雄;当年义烈同文烈,千载何人吊复翁”的旁注出现。另一笔即“玉印山”,也是隐隐约约。这可能是“避席畏闻文字狱”。

1276年,临安被元番攻占后,张世杰等朝臣拥立端宗赵昰,准备从福州抵达泉州,“欲作都泉州”,因为泉州是赵宋王朝精心布局的一个根据地,早年有300多名大宋宗室子弟随南外宗正司迁居泉州,到南宋末年已有近万人。且泉州地处沿海,进可攻、退可脱,商贸活跃,物产丰富,是屯兵抗敌的战略要地。偏有泉州首富蒲寿庚、蒲寿宬兄弟,是当地的土皇帝,这两个世享皇恩的白眼狼,认贼作父,早已暗中投靠元朝,当端宗来到泉州城下,不仅闭门不让进,还杀光城内宗室弟子。郑思肖《心史》称“尽杀南外宗子数万人”。使宋室行朝雪上加霜,被迫南下入广东。当年12月,宋端宗一行儿狼狈来到甲子,元兵紧追而至。甲子渔民首领郑复翁椎牛誓众,率甲子门五百精壮男丁勤王,护驾西征。

甲子待渡山下有一建于明朝的进食亭,内有先人题写的对联:瀛石由来古存迹,芙蒌以后见斯亭。说的是甲子的豪绅范良臣开仓犒军三日,供随宋帝同来的三至五万名饥肠辘辘的士兵、朝臣吃饱。这义举不是一般的人做得到。

不久,宋帝来到陆丰桥冲镇白沙村。沈氏宗祠“永思堂”是宋帝昰、昺两个小皇帝驻跸之所。在“思远堂”左侧有一块石碑,阴刻:“迎驾旧址 公元一二七六年(宋景炎元年)十二月宋帝豋临甲子 吾三世祖功隆公迎驾至白沙并随军抗元 受钦赐迪功郎 世袭大夫 后在崖门以身殉国 祖祠为宋帝驻跸旧址”。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在那风雨飘摇的南宋末年,郑复翁、范良臣、沈功隆等先民,一心勤王,浴血奋战,为的扶大宋之将倾,其爱国精神可昭日月!

而卖主求荣的贰臣呢?崖门海战百年后,朱元璋一统中原,下旨将蒲寿庚从坟墓里挖出来鞭尸!斥责其后人为“余孽”,将该族男子全部充军流放、女的为娼为奴。还不解恨,增加一条:子孙不许读书参加科考,即“世世无得登仕籍”。

洪承畴是吃明朝的饭,倒明朝江山的“二五仔”。清朝刚入关时要利用他,于是称他为大清第一能臣。到乾隆时,江山已稳固,洪承畴也死了,乾隆为笼络汉人对他吐了一口痰,呸!叫人编撰一本《贰臣传》,把所有卖主求荣投靠清朝的人收录在内,洪承畴名列第一。诏曰:“……今事后凭情而论,若而人者皆以胜国臣僚,乃遭际时艰,不能为其主临危受命,辄复畏死幸生,忝颜降附,岂得复谓之完人!……朕思此等大节有亏之人,不能念其建有勋绩,谅于生前;亦不能因其尚有后人,原于既死。今为准情酌理,自应于国史内另立《贰臣传》一门,将诸臣仕明及仕本朝名事迹,据实直书,使不能纤微隐饰,即所谓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者……此实乃朕大中至正之心,为万世臣子植纲常!”看看,卖主求荣的“二五仔”,连主子都瞧不起。

海陆丰的草根百姓在国难关头,忠肝义胆,誓死勤王,气壮山河,显示了集体的血性。历史虽已走远,但爱国的浩然正气日月长存。

【美丽汕尾】玉印山怀古 1,742,606,221,000 f93bef7a1b8942baa799638f7c0d7a3f

主办单位:汕尾日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汕尾日报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4120190010

主办单位:汕尾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汕尾日报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412019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660-3387883   邮箱:swrbxmtb@163.com
粤ICP备13051037号  粤公网安备 44150202000069号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开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