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金兵
明末清初,蔡氏族人从澄海西门迁居陆丰东海镇金溪社下园尾,并于光绪六年(1880年)修建成金溪蔡氏宗祠,该宗祠系陆丰市文物保护单位,因其红色革命烙印而出名。走进这一方古朴生香的祠堂文化,也了解了那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岁月。
祠堂外观。
“七包三”建筑院式风格独特
建祠以来,金溪蔡氏宗祠历经了大革命时期、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演绎,曾经一度办成纺织厂、糖厂、学堂,也是大革命时期革命者活动会场等,历史悠悠,岁月无声。这座有着红色革命气息的宗祠,建筑规模恢宏,在历经岁月洗礼后,安然静恬地座落在下园尾,自得其所。
金溪蔡氏宗祠保留着原有的建筑风貌,这是一座“七包三”院式建筑,所谓“七包三”建筑院式,就是主建筑为三间,中间一间,左右各一间;外围有七间,成环形包揽之势,首尾相看,俯仰呼应;“七间”和“三间”之间,留着一条约五米的通道,称为“火巷”,“七间”之外,也留着约五米的巷道,称“外火巷”,整个建筑群看起来,规划合理,四平八稳,飞檐走壁,古朴古香。“七包三”的建筑风格,墙体异常坚固,采用石灰、红糖、糯米混合,用传统的专用造墙捶打工具建造而成,据说墙体建成后,使用铁锤用力打钉子,也无法把钉子钉进墙体,这不得不令人叹服。笔者看到的“七间”,有人家在居住。雕栏镂窗、旧街火巷,婉转留白,余音袅袅。柱子、墙面是中国清代古朴的样式,抬头是满眼精致的古式斗拱,上下雕刻图案的木头柱子,锯空雕、浮雕、镂空雕,人物、鸟兽、山水等栩栩如生,无不透露出巧妙用心,展现着古时匠人的精湛技艺。
庭院深深,虽经岁月的剥蚀,却依旧保持着原来的面貌。
古朴生香里的革命气息
在大革命时期,金溪蔡氏宗祠是一个革命活动场所,革命者在这里开会、布置任务,以及信息传达交换。
停放在蔡氏宗祠里面的“门斗石”上刻“奉直第”,其实有一个革命故事:大革命时期,为躲避国民党军的搜查,张威、林铁史等革命者,经常秘密住进金溪蔡氏宗祠里,开展地下党革命工作。因为活动开展频繁,被国民党暗哨盯上了。一次革命者正在宗祠里面开会,国民党军闻讯赶来,把宗祠团团围住。革命者也赶紧把门紧紧封住。国民党军几次强攻不下,就搬来炸药堆放在蔡氏宗祠门口,点燃炸药,只听到“嘭嘭”声响,宗祠石门楼“奉直第”“门斗石”应声倒下,门楼两侧也被炸药震出了两条深深的裂缝。后来,革命者强力反击,散布在各地的赤卫队员也包围了过来,国民党军迫于压力,只好撤退,革命者也获救了。
据当地居民蔡怀仁介绍,在那段革命岁月里,有一次,小鬼队中有一名唤作“快姑”的人,接受地下党的工作任务,从淇园送信到现在位于陆河的河田镇地下党组织,途中远远地望见一队敌军,情急之下趴进路边灌木丛中一个小洞穴里。敌军中有人隐约看到有人影移动,报告了带队的军官,敌军就在周围搜索,“快姑”全身都躲进了小洞穴,连一动都不敢动,最终没有被发现。敌军搜不到什么东西,只好悻悻离开。等敌军走远了,“快姑”小心翼翼地爬起来,才发现全身被灌木刺伤流血,但顺利地完成任务,把信件送到了地下党组织手中。“快姑”等小鬼队员在执行这样的任务时总是经历重重危险,几次都在敌人魔掌中死里逃生。
蔡氏宗祠淇园,也是革命者的活动场所。淇园,原本是一排老屋,被改为私塾,私塾先生在这里教人识字断句,有亭台水阁,青翠绿野,革命者就在这里从事革命与教育活动。
往事已矣,笔者现在看到的,亭台水阁早已被推掉,建成了居民楼房,旁边也只剩下一口古井和一些老掉牙的农具,因怕有安全隐患,古井已不再使用,井口也已用木板封住。值得一提的是,听当地群众介绍,这一口古井,井水甘冽,几百年来,都为当地群众提供了汲水的方便,特别是在革命时期,在供水不便的岁月里,发挥了无法替代的作用。现在随着村村通自来水工程的落实,古井也渐渐地被搁置弃用,只是偶尔有人打水洗洗地板、冲冲猪圈之类的。
传承优良的家风家训
谈及金溪蔡氏宗族家风家训,当地群众蔡金池、蔡怀仁滔滔不绝。宗族传承了优良的家风家训,记录如下:修身齐家,教子义方,温恤贫苦,敬重伦常。崇文重教,德艺日彰,播馨扬芳,时出贤良。克勤克俭,奋志自强,好仁乐施,修德行善。聿念尔祖,刚正清廉,忠贞爱国,青史留芳。山高麓大,泉渊流长,薪火传代,奕世荣昌。
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这样的好家风,不仅承载了长辈的希望,更是对做人做事的规范。无规矩不成方圆,做人做事要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有效地引导和约束家族成员学规矩、用规矩,规范工作、学习和生活,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待人处事,自觉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好家风、好家训,积德行善、仁孝清廉,艰苦奋斗,崇文重教。新中国成立以来,这里有很多子弟考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毕业后走上各自的岗位,服务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