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日报社官方网站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聚焦专题 -- 海陆观察
【善美会客厅】独家专访① | 越洋连线陈若浩 乡音又动家国情
  • 2023-05-29 09:38
  • 【字体:    

【开栏语】

巍巍莲花山,如海陆老区汕尾新市之脊梁;浩浩南海水,似一代又一代万千乡贤之胸怀。这片热土上不同时期的一批批俊杰名流,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自己光辉的身影。新的历史时期,又有来自天南地北众多的“新汕尾人”,与老区群众携手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而不懈奋斗。他们是“善”的化身,也是“美”的代表。为助推“善美文化”示范工程落地见效,擦亮“善美文化”品牌,本报特推出“善美会客厅”专栏,敬请广大读者垂注。

汕尾日报记者在会议室越洋连线专访陈若浩。   

陈剑虹 摄

“欢喜未?妈!”大洋彼岸一句海丰乡音通过媒介让家乡万千父母心潮澎湃,瞬间火遍海陆大地。本报记者近日连线当事者,专访了这位汕尾海丰籍、在毕业典礼上演讲的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博士毕业生——

“欢喜未?妈!”回荡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毕业典礼演讲现场的,是一句清脆响亮的汕尾海丰话。作为首位在哥大教育学院毕业典礼上进行毕业演讲的中国学生代表,陈若浩选择用家乡话向在现场的母亲致敬。他与美国教育部部长米格尔·卡多纳同台演讲,分享培养了陶行知、胡适、蒋梦麟等民国大师的哥大教育学院与中国的深厚渊源,以及自己七年来的留学经历与感悟。

陈若浩母子在哥大校园合影

哥大毕业典礼响起汕尾乡音

能够在哥大教育学院毕业典礼上代表所有学生做演讲并不容易,每一位学生都会视之为毕业的最高荣誉,因而竞争异常激烈。陈若浩经过层层筛选,与两百多位该校毕业生申请者激烈角逐,一路过五关斩六将最终被挑选为学生代表上台进行演讲。

本报记者连线采访时,陈若浩首先分享了自己一路坚持不懈的原因。哥大教育学院自成立一百多年来尚未有中国学生在毕业典礼上演讲,作为美国最古老的教育学院的国际学生之一,他自觉有责任和义务让更多人关注中国留学生,听见中国留学生的声音,也让他们看见中国学生的风采和能力,同时也希望为中国学生带来一份荣誉。

而作为汕尾海丰人,他同样也想把这份荣誉传递给母亲和家乡的亲人朋友。讲起“欢喜未”在社交网络上的走红,陈若浩说,这是作为汕尾海丰人的骄傲和开心。他认为每个人,作为当代年轻人,可以在更好更广阔的平台上把对家乡的感情和对祖国的文化自信地传递出去,传播好中国声音。

从海城三中到哥伦比亚大学

对梦想的勇敢执着追求,源于陈若浩从小到大的成长环境。采访中,陈若浩直言这些年他所取得的成绩,有一半要归功于父母对他的激励式教育。父母常常和陈若浩说,要有一种无所畏惧的心理,要相信自己能够克服诸多困难并且坚持到底。同时,他们也以身作则,用善良和对生活的热爱给陈若浩树立了榜样。也正是因为父母的鼓励,陈若浩的内心才更有安全感,在后来读书生涯面临的各种选择与挑战,有力量勇往直前。

不像大城市的孩子早早便接触外语,陈若浩是在初中才开始学英语的。得益于在海丰县海城三中和彭湃中学打下的良好基础,经过多年的努力学习,陈若浩以汕尾高考英语单科状元的身份考入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教育学院。四年的大学时光里,他刻苦求学,成绩斐然,第一年就获得年级综合测评第一名,还在广外最大的学生组织广外勤工助学中心担任主任团成员。大三曾远赴波兰交流学习,成为一名国际组织志愿者。

大学毕业后,陈若浩优异的成绩与丰富的海外求学经历使他在求职中脱颖而出,被广州执信中学聘用——他是唯一一个以本科毕业生身份被该校录用的英语老师。

正当所有人羡慕不已时,陈若浩迎来了人生另一个转折点。2016年,他离开了执教6年的讲坛,只身远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求学。提到为什么选择哥伦比亚大学时,陈若浩表示,在本科学习期间,英语老师尼科尔森博士时常提起教育学家约翰·杜威的教育理念,并将其融入到自身的教育方式中,和学生们共同体验与探讨。

从那时起,杜威“教育即生活”的教育理念和其学生陶行知等人将先进教育理念带回中国的故事,埋下并培育了陈若浩热爱教育和相信生活的种子,而“有一天,我一定要去杜威教过的地方读书”的想法也在彼时他的内心生根发芽。

或许在很多人眼里,在执信中学任教是“香饽饽”“铁饭碗”,主动辞职并远渡重洋去读书多少有点让人无法理解。然而,于陈若浩而言,人生就是不断“舍”与“得”的过程。如果不走出舒适区,就不可能给自己带来更多人生的精彩和可能性。采访中,陈若浩多次提及一句话:“人只活一次”(You only live once)。

“我都已经准备了好多年了,只是别人不知道而已。”看似一个说走就走的选择,背后是其不为人知的努力和付出。

进入哥大后,陈若浩开启了“火力全开”的读书工作双线作战模式。一方面,哥大教育学院要求博士生完成90学分共计约35门课,并且完成两年的博士论文撰写;另一方面,因为哥大教育学院的博士奖学金有限,并且曼哈顿生活成本高,为了攒学费,他还身兼数职,在哥大做了超过10份兼职,包括大学培训师、健身教练、摄影师、家教等等,甚至还在学院的商业中心当过快递员。这些经历,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历练,打破了只读圣贤书的刻板印象。

与曾作为校内快递员的哥大商业中心的同事们合影

陈若浩笑言,这些有趣且特别的经历,虽然辛苦,却也是他在哥大接受教育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是一种人生的修炼,也是通向自信和自由的必经之路。

正因为理想与信念并驾齐驱,他一路披荆斩棘取得了求学道路一个又一个的成功。从故乡海城三中和彭中出发,到大洋彼岸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毕业。

“用善意推动善意”这是陈若浩一直坚守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他一直在做的事情。2020年5月,他创建了教育平台“Ed for Growth”(“教育促进成长”),包含教师发展、教练、行业分析、教育科技、女性领导力等九个不同主题的社群。2020-2023年期间该平台组织了400多场教育公益活动,支持6000多名教育工作者和从业人员探讨他们对国际教育的看法,鼓励每一个人挑战和突破自己的内心,共创更多的可能性。同时,在纽约疫情最严重的时期,陈若浩还及时有效地号召哥大的学生和学者筹集了30,000美元为哥伦比亚医疗中心购买急需的医疗防护用具,并在疫情期间为教育学院组织了两场线上音乐会,为大家缓解压力。

组织哥大中美教育峰会

在学校进行大提琴独奏

坚信家乡的明天会更好

尽管在外多年,陈若浩仍一直心系家乡,关注汕尾的发展动态。提及汕尾的文化传播,他认为汕尾的文化有非常多珍贵的事物能够继续发扬光大。以最近山东淄博烧烤的爆火为例,他认为,汕尾同样可以将自己的特色小吃小米、菜包粿、擂茶等美味推广出去,让更多的人关注到汕尾饮食文化,进而推广到全国甚至世界,让更多人了解海陆丰这片红色土地,感受革命老区的风土人情。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一批人聚在一起努力,未来就有无限可能。”作为一名教育领域的工作者,陈若浩希望将来可以召集更多的有志人士,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带回祖国,努力把汕尾教育做大做强,为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寄语汕尾年轻人,要相信教育的力量,相信知识和思维的无限可能,努力读书,并且学会独立思考,从而走上人生更高的平台,带来生命中更多的可能性。他认为真正的读书不仅仅局限于课本,而是培养一种终生学习的习惯,时刻保持向上的精神,时刻观察生活和社会,并且经常反思。

陈若浩最后说:事在人为,坚持到底,方见英雄。他相信汕尾家乡会变得越来越好,也希望家乡的年轻学子们脚踏实地,大胆追求自己的梦想!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者提供)

撰文:汕尾日报记者 陈晓铭 林丹仪

【善美会客厅】独家专访① | 越洋连线陈若浩 乡音又动家国情 1,685,295,498,000 7162d18b57b54d7db457172d746280be 7162d18b57b54d7db457172d746280be/images/3bc051abb3d948f994f7b5d8ee895d82.png

主办单位:汕尾日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汕尾日报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4120190010

主办单位:汕尾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汕尾日报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412019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660-3387883   邮箱:swrbxmtb@163.com
粤ICP备13051037号  粤公网安备 44150202000069号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开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