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日报社官方网站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聚焦专题 -- 聚焦“百千万工程”
【文化赋能“百千万” 汕尾城乡这么办 ②】炮台硝烟江海逝 镇海古城励后人 ——马宫街道长沙村把古炮台遗址打造成一张靓丽名片
  • 2024-11-20 15:01
  • 【字体:    

【巡城】




海防要塞的历史变奏曲
“英雄聚散阑干外,今古兴亡欸乃间。”登临兼具古朴、浑厚、苍凉之美的城区长沙村镇海古城,凭栏远眺,映入眼帘的是水天一色、鸥鹭翔集的长沙湾。碧波之上,一道毫无违和感的现代高架路桥飞架南北,不时闪驰而过的钢铁巨龙,使人在古今建筑的强烈对比中,不由自主地思接千载,神游八荒……


镇海古城航拍图。

长沙湾是风景优美、名闻遐迩的优良海湾,地处市城区西侧海丰县中南部丽江、黄江、大液河的出海口;是古称“三江锁钥”的战略要冲,物产丰茂的鱼米之乡,古“海丰八景”中“长沙夜雨”和“丽江月色”的所在地。现隶属市城区马宫街道的长沙村,长沙湾畔东临红草镇新村村,西与海丰县梅陇镇尖尾村隔江相望。长沙村古称丽江浦,后因潮水冲刷,在海湾上堆积成一条很长的沙垄(汕尾俗称“沙舌”),而得名“长沙”和“潮沙”。


瞭望哨所。

镇海城曾经一度失修,破旧不堪。进入新世纪后,盛世兴文,在上级部门的重视下,城区以恢复古城传统风貌为目标,逐渐对“镇海城”进行修复,并对古城周边环境进行整体规划。
近年来,马宫街道长沙村两委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上级的部署要求,围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总目标,以实施“百千万工程”为重要抓手,深度整合历史人文资源、绿色生态资源及闲置资源,走出一条农文交旅深度融合发展的“长沙路径”,先后荣获省级卫生村、宜居示范村、民主法治示范村、“妇女之家”示范点等多个省级荣誉。


游客观看遗址历史资料。


【实践】




古炮一“响”黄金万两
“长沙炮台旧址”于2005年被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在省市文旅部门的指导下,市城区对长沙炮台旧址进行全面修复,并于2022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为活化利用好炮台旧址,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础上,长沙村充分挖掘“海防文化”积淀的历史底蕴,引进时下流行的“咖啡+”业态,实现咖啡与历史古迹、非遗文化的跨界融合,既增强消费体验,也让更多游客愿意长时间停留、慢品历史。
此外,该村还借助整体运营模式,打造融合古炮台、潮沙蚝、白鹭岛、长沙夜雨、丽江月色等特色元素的一系列餐饮和文创产品,形成了“潮聚”等长沙特色品牌,并将长沙系列产品包装成新一代的“粤字号”手信礼品。从长沙湾高速服务区“引流”下来的旅客,在欣赏旅游胜地美丽风景的同时,还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取长沙村高品质的本地农特商品,走进长沙、体会长沙、回味长沙。
今年以来,通过盘活历史资源,推进市场化运作、规范化运营,有效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带动了青年回乡创业,扩大了“家门口”就业。
近日,记者探访了修复后的长沙古炮台和附近现代化的长沙湾高速服务区,看到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生机勃发的景象,山青水绿、宜居宜业的长沙村,正释放出前所未有的发展生机与活力。
长沙村干部康先生介绍,“镇海城”古炮台是汕尾古代海防文化的重要遗存,也是展示汕尾形象的魅力之窗和城市名片之一。长沙村两委将以开放性的思维做好古炮台“文章”,用特色吸引人、留住人,让古炮台不断释放新的生机活力。长沙村“乡村振兴”战略第一期工程中,主要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在红树林湿地边上建设了“观鸟台”和“亲水栈道”及休闲设施,并对周边进行了绿化、亮化、美化,配套实施了旅游公厕等一系列民生举措,为群众创造更加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活环境。同时深汕高速公路长沙湾服务区也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自2021年全面修复以来,今天的“镇海城”古炮台巍峨耸立,四周碧水环绕,四季花开,已成为居民游客休闲、健身、娱乐的好去处。


海防火炮。


【视点】




文史与文化的多重重构
“从因海而生到因海而兴,汕尾发展‘蓝色宝石’经济正当其时,”市地方志专家赖杉昌说,汕尾“红、蓝、绿、古、特”旅游要素齐备,是文旅资源的“富矿”和“宝山”。但我们也要清晰地认识到,汕尾文旅还存在知名度有待提高的短板,同时在文化保育与历史建筑活化利用方面还缺乏成熟的体系和经验。做好新时代汕尾文旅工作,首先必须做好地方文史工作和重塑城市文化体系,塑造具有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汕尾文史品牌和城市名片,让城市文化做到“有史可考、有文可查、有据可循”;其次,要加强对外宣传,不断提升汕尾文旅的知名度、美誉度、认可度。
他认为,长沙炮台就是“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一个范例,要活化利用古炮台的文化遗产,将文物的内涵延伸到公共文化服务中,将非遗的文创产品开发融入人们的生活中,将民间文艺活态传承、创新发展,唤起人们的尊重、热爱,从而焕发古炮台的生机。与此同时,生活环境的整治改善,加上文旅带来的收益,则能够让村民实实在在地享受古炮台保护的益处,激发他们进一步保护家园的主动性、积极性。由此使古炮台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形成了良性循环。
当然,古炮台的保护利用也要警惕过度商业化。近年来,有的地方拆建古迹进行房地产开发,有的为了省事拆真建假;有的违反规划大拆大建;有的直接“模式化”开发,导致出现“千城一面”的问题……许多教训,不可谓不深刻。古迹遗址的保护,要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通过文化元素丰富旅游产品供给,释放文化产业经济价值。惟有文旅深度融合,才能更有助于更好实现文化繁荣和旅游发展的相互促进和相得益彰。


长沙古渡口。

【快评】




让幸福在长沙湾永久流淌
长沙村利用自身的优势,因地制宜,加大力度提升产业改革和基础建设配套设施;同时,吸引资金投入,发展民宿、餐饮和海产品加工等产业链,增加就业和收入,使村民得到幸福感,把长沙村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让历史文脉在美丽富饶的长沙湾欢快地流淌呈现。
毋庸置疑,遗产的保护与管理仅依靠文化部门的力量远远不足,还应动员全体市民共同参与,这需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全民参与的遗产保护工作机制。通过加大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力度,引导社会公众在内心深处产生情感共鸣,让市民们意识到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工作中去,真正实现文化遗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知多D】




长沙炮台遗址
长沙炮台旧址位于长沙港近丽江出海口处的“镇海城”,倚山面海,东一里为长沙村,古时水路可直通海丰县城、汕尾坎下城、捷胜千户所城。城廓呈不规则椭圆形,东西长50米,南北宽40米,面积2000平方米;墙高2.5米,均用花岗岩石块砌筑,北侧墙下边有方形炮位,墙上方垛口配置海防炮10门;南侧山坡高处设了望哨房一座(3间),山坡东西两侧修建一座营房(各3间);东墙设大门,门顶石匾额刻“镇海”二个大字,为当时知县张再瑛所题。
据史料记载:早于宋代,长沙炮台附近山体便筑有“倚壁虎”炮台,并沿用至明初。据明嘉靖版《海丰县志》记载,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夏,宋端宗赵昰率舟师数万人入驻丽江浦。不久传来文天祥在江西雩都击退元军的报捷喜讯,陆秀夫、张世杰奏报后,端宗传旨设“御宴”庆功,留下“御宴潭”胜迹。后文天祥赶赴丽江浦,端宗已离开海丰,文天祥不敌元军,在海丰县城被执。明洪武十三年(1380),此地已是舟楫云集的重要渡口,遂置长沙港巡检司。后因山移水改,到明嘉靖初年,“倚壁虎”炮台已经不合海防要求,朝廷决定将炮台迁往武城山(又名营盘山,即长沙炮台现址),并在附近“军城园”(现长沙中村附近)驻军。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海丰知县张济时、守备张岳呈报提督两广军务谈恺、王钫,请置建卒250名,其中百余名卫戍长沙港。嘉靖三十八年(1559),张济时鉴于长沙是扼守县城的水上门户,加派营兵48名驻守。终明一代,长沙炮台在抗击倭寇和海匪滋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清初因移民迁界,长沙炮台一度无驻军;康熙四十六年(1707,清廷又加派兵卒驻防长沙炮台。嘉庆九年(1804,海丰知县事张再瑛委派长沙乡贡生林擎宽督造“镇海城”,并筑造炮台,为之后防御海匪海盗侵扰,开展海关税务稽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成为长沙湾两岸人员往来和商业贸易的主要渡口。
1941年3月21日,日寇从海上进攻海防要塞“镇海城”。中国守军奋起反击,双方激战到黄昏时刻,因寡不敌众,守军20多名官兵阵亡,余下的士兵潜水逃生,日军攻下镇海城占领长沙乡后,对手无寸铁的群众实行枪杀、活埋,犯下滔天罪行。长沙人民在东江纵队六支队等抗日队伍的领导下,与日寇进行游击战争,直到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1947年,内战爆发,炮台被国民党军队控制。至1949年底人民解放军接管镇海城,解放后一直配置边防人员和设置哨所,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终止。据有关资料整理)

记者: 彭子珍

【文化赋能“百千万” 汕尾城乡这么办 ②】炮台硝烟江海逝 镇海古城励后人 ——马宫街道长沙村把古炮台遗址打造成一张靓丽名片 1,732,057,263,000 2370ab54657a40f089529a8b079852c4

主办单位:汕尾日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汕尾日报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4120190010

主办单位:汕尾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汕尾日报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412019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660-3387883   邮箱:swrbxmtb@163.com
粤ICP备13051037号  粤公网安备 44150202000069号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开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