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日报讯 (记者 罗瑞琪)9月3日,我市举行中广核汕尾“伏羲一号”风渔融合网箱平台投运暨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发展媒体见面会。会上宣布,中广核汕尾“伏羲一号”风渔融合网箱平台于9月4日投放首批养殖鱼苗。
据中广核新能源有关负责人介绍,中广核汕尾“伏羲一号”风渔融合示范项目位于中广核后湖50万千瓦海上风电场中心场区,距离汕尾海岸约11公里,由网箱主体结构和上建平台两部分组成。其中,网箱主体结构长70米,宽35米,水深约25.7米,养殖水体达到6.3万立方米,是全球单体规模最大抗台型风渔融合网箱平台。该项目于2023年8月开工建设,总投资2亿元人民币,全部依靠绿色能源供能。该项目可正面抗击17级超强台风,投产后预计年产值可达5400万元,对于我国“海上风电+海洋牧场”产业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示范意义,也是中广核将汕尾区位有利条件、独特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内生动能的良好实践。
高起点规划推进现代海洋牧场建设
“近年来,我市全力推进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发展,新时代汕尾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在会上介绍了我市在推进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发展方面有关情况。在海洋牧场规划编制上,我市出台印发《汕尾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汕尾市促进科技创新强市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6年)的通知 》,支持深远海和海洋牧场建设,重点支持开展“深远海养殖+精深加工”技术研发,形成一批省内领先技术和成果;编制形成《汕尾市现代化海洋牧场海上园区建设布局指引》,引导华润、中广核等企业开展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灾害风险评估与应对、养殖模式及水产种业空间布局、全产业链发展指引等专题研究编制工作,促进企业积极参与我市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为我市现代化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市政府新闻发言人表示,我市将锚定“海洋强市、融湾先行”发展目标,强化科技赋能,提升我市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科技水平,推进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建设,聚力打造现代化海洋牧场高品质水产品主产区,探索发展“海洋渔业+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以“蓝色引擎”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伏羲一号’风渔融合网箱平台是汕尾科技工作赋能海洋牧场产业的新突破,对于进一步提升东海岸海洋产业科技水平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市科技局负责人表示,要在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建好用好与大湾区名校大院共建的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强化科技要素保障,搭建科技创新平台等方面发力,不断提升海洋基础研究水平,加快建立起技术支撑全覆盖、产业服务有侧重、成果转化有竞争的产业创新体系,强化科技赋能海洋强市建设。
全力打造汕尾“海上粮仓”
“汕尾是一座滨海城市,海洋资源禀赋极为优越,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比省高出近4个百分点。”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向海深耕是汕尾实施“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战场、重要特色。
一是用好海洋资源,向海要动力。汕尾拥有2.39万平方公里海洋面积、455.2公里大陆海岸线,近900个海岛,海、淡水资源充沛,水质优良,气候适宜,辖区渔场水产资源丰富,鱼、虾、蟹、贝、藻品种齐全,拥有汕尾港、甲子港等10座渔港,3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地处珠三角外溢辐射第一圈层,毗邻粤港澳大湾区,水陆交通四通八达,海洋资源优势一直是汕尾的发展优势,拥有打造“海上粮仓”的先天优势。
二是抢抓发展机遇,打造“海上粮仓”。目前,汕尾全市初步规划21片海洋牧场选址,面积共计735.21平方公里,力争将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三是瞄准定位,打造汕尾特色“海上粮仓”。汕尾是广东渔业产供销的粤东地区集散地,素有中国“海鲜美食之都”美誉,大力实施“兴海强市”示范工程,聚力打造现代化海洋牧场高品质水产品主产区,着力推进“远洋捕捞—深海养殖—精深加工—休闲文旅”全产业链发展,努力打造具有汕尾特色的“海上粮仓”,为汕尾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蓝色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