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日报讯(记者 罗瑞琪)近日,我市印发《汕尾市推动“三鲜”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 (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明确以打造“华南高品质海产品主产区”为目标,推动我市海洋渔业转型升级,重点发展汕尾“三鲜”——海鲡鱼、海胆、晨洲蚝三大标志性海产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强化“天下海鲜·汕尾领‘鲜’”品牌建设,全面提升特色海产品品牌影响力和产业竞争力。
根据《方案》,我市将以《汕尾市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规划(2024—2035年)》为引领,构建“一带两湾四区”总体格局,规划22片海洋牧场为牵引,带动海洋传统渔业加快转型升级,着力创建“种苗繁育—生态养殖—精深加工—科研创新—文旅研学”为一体的海水养殖发展示范基地。到2025年底,捷胜现代海洋种业产业园建成投产,实现年产优质石斑鱼苗1000万尾、紫海胆苗2000万粒、牡蛎苗1亿颗;建设20个深水网箱养殖高品质海鲡鱼,年产量达1300吨,年产值达0.5亿元;完成注册“汕尾(捷胜)紫海胆”和“晨洲蚝”商标。
力争到2027年,实现汕尾“三鲜”产值突破20亿元,带动就业3000人以上。其中,海鲡深水养殖网箱养殖超过200个,年产量达1.3万吨,产值突破5亿元;海胆养殖全产业链产值突破0.5亿元;牡蛎养殖面积突破4000公顷,年产量达14万吨,产值突破15亿元。同时,精深加工增值40%以上。其中,海鲡鱼深加工率提升至65%、海胆和牡蛎深加工率提升至30%,培育3家以上省级龙头企业,开发预制菜、海胆黄冻干粉、甲壳素医用材料等6类以上高附加值产品。此外,全面建成捷胜现代海洋种业产业园,并初步建成南方海胆种质资源库,申报“中国海鲡之乡”荣誉称号。
为全力推动汕尾“三鲜”产业高质量发展,《方案》明确从种业研发、企业培育、加工升级、品牌建设、金融支持及人才培养六个方向发力,构建集研发、养殖、加工、营销于一体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提升“汕尾三鲜”核心竞争力。
海鲡鱼作为我市规模化养殖推广的品种,是实现我市海水养殖产量快速增长的重点品种。《方案》提出要依托汕尾海域优良水质条件,以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为基础,发展“公司+渔户”联农带农模式,培育本土养殖加工企业。同时,要大力发展深水网箱养殖高品质海鲡鱼,采用先进的养殖技术和智能化管理模式,并依托华润水产品加工产业园建设,扩建精深加工智能化生产线,实现“人工智能+加工”深度融合,提升海鲡鱼高附加值加工产品的质量、技术和产能。
针对紫海胆产业发展,《方案》提出要以捷胜现代海洋种业产业园为抓手,快速推动我市海胆养殖全产业链发展。一方面要制定海胆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并依托捷胜现代海洋种业产业园开展规模化育苗。另一方面,要打造海胆产学研基地,推动市农科院联合市海洋产业研究院等牵头成立我市“海胆产业协会(或联盟)”,结合“海胆+科技小院”,在城区捷胜镇双湖村建设总面积达到10000平方米的“海胆大厦”,打造集科研、科普、文旅于一体的综合平台,每年培养50名专业技术人才。
晨洲蚝产业则以“工业化思维”重塑传统养殖模式。《方案》提出,要通过工厂化育苗和5G物联网智慧养殖系统,计划2027年前推出1至2个本地适养牡蛎新品种,并实施精准市场定位,主攻北上广深高端市场,制定“晨洲蚝”相关标准,建立“一品一码”质量追溯,加快完善生蚝冷链物流体系,保证产品质量,拓宽销售渠道。2027年底前,在城区建设现代化生蚝存储冷库1个。此外,要开发即食罐头、蚝油等产品,延伸产业链至碳汇交易与文旅融合领域。未来还将举办国际牡蛎文化节,推出“开蚝体验—蚝宴品尝”特色旅游线路,实现“一只蚝”撬动三产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