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日报社官方网站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要闻 -- 今日关注
【从文物看汕尾⑧】东晋设立海丰县及汉文化主流地位的形成
  • 2025-07-06 09:32
  • 【字体:    

东晋咸和六年(331年)设海丰县,以“南海物丰”取名“海丰”,属东官郡,辖区西至惠东吉隆,东北至揭西五云、上砂,东至普宁后溪及大坪等,东南至惠来县西南部,略大于现今汕尾市区域。唐武德五年(622年)析今陆丰、陆河、惠来,及普宁、揭西之一部分设安陆县,县治在今大安。唐贞观元年(627年)撤销安陆县并回海丰县。

南朝瓷钵

据市博物馆馆长、副研究馆员练娟介绍,这个时期佛教开始在本地传播,“海丰县”开始见于官方典籍并成为南海的地理标志,从墓葬和遗址出土的器物看,大量来自福建、江西的青瓷,也有来自北方的白瓷,墓葬的建造形制与闽南风格基本一致,可见人们的意识形态和日常生活已融入华夏,汉文化已占据主流地位。

练娟说,《旧唐书地理志四》和《隋书地理志》载有“南海在海丰县南五十里,即涨海,渺漫无际”,由此可见早在隋唐时期,海丰县是南海地理标志。

据练娟介绍,海陆丰晋、南朝、唐遗址、文物甚多,有代表性的遗址一为唐安陆县遗址(环珠寨),位于今陆丰市大安镇环珠寨村(俗称番薯村),唐武德五年(622年)置县,唐贞观元年(627年)年废县。

晋酱黄釉二系盘口壶

二为“僧去法留”大颠岩及灯光寺法留山,原名“法岫山”,位于今陆丰潭西镇,海拔四百多米。唐元和末期,佛教禅宗南派九祖大颠和尚在法留山凿大颠岩传播佛法。法岫山也因大颠和尚传法之缘故,人取“僧去法留”之意名“法留山”,成为本地最早的佛教传播胜地。清代《陆丰竹枝词》题咏大颠石室:“名僧当日旧居游,僧去长留此法留。欲觅大僧遗迹处,落花流水两悠悠。”

唐酱釉瓷瓶

三为海丰龙津桥。明嘉靖《海丰县志·津梁》记载:“一里曰龙津桥,唐初建”。龙津桥始建于唐元和年间(约813年)是本地最早的桥梁。全长80米。龙津溪发源于银瓶山,流至小金笼山(鹿境),合赤岸河大小液河之水。龙津河过去水清且深,鱼虾众多,因而渔船穿梭网捕,时可闻鱼唱水歌。尤其是夜晚,唱韵更美,故曰“龙津渔唱”,是海丰古八景之一。

上世纪八十年代村民在海丰莲花山、捷胜茅埔墟等地拾获了唐代四系壶、四系罐、唐青瓷碗等。2001年,村民在海丰县原老衙门(今彭湃纪念医院)出土一批南朝至唐代器物,这些器物产地多为江西、福建,也有来自中原地带。

汕尾日报记者 沈绿洋 文/

【从文物看汕尾⑧】东晋设立海丰县及汉文化主流地位的形成 1,751,736,733,000 0bcf7f38aa154a4f8edc234f1a4f2502 0bcf7f38aa154a4f8edc234f1a4f2502/images/09b0fe64f072448fa986403960734117.jpg

主办单位:汕尾日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汕尾日报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4120190010

主办单位:汕尾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汕尾日报社新闻采编人员不良从业行为举报电话:0660-3374567
汕尾日报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412019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660-3387883   邮箱:swrbxmtb@163.com
粤ICP备13051037号  粤公网安备 44150202000069号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开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