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乡音,聚众智,话邑事。“邑言堂”,顾名思义,即是汕尾人评说汕尾事的讲堂(坛)。乡土为根,地气为魂,说的就是家门口的故事,道的便是街坊邻里的心声。追本溯源,“邑言堂”承续的是本报1992年“见闻直言”的血脉。当年那些短文,一事一议,或赞或弹,言简意赅,切中肯綮,其中不乏报社前辈的力作,至今令人回味。这份短、实、活的乡土气韵,正是“邑言堂”的底色,亦使其别具一格。“邑言堂”,首在“益言谈”——赞弹皆为民意,字字求是向善,弘扬人间正道;“邑言堂”,绝非“一言堂”——不设门槛,不限身份,广纳百家之言,汇聚八方之智。无论您来自市井烟火,还是学术殿堂,只要心系汕尾,言之有物,我们都诚邀您执笔发声,激荡思想!
小公厕 大考题
市区二马路公厕短缺、管理滞后的问题,早已怨声载道——从商户的反复反馈,到游客的纷纷吐槽,再到四个月前《汕尾日报》刊文《网红美食街二马路“厕所革命”迫在眉睫 政协委员就提升旅游体验建言》直指问题症结,可至今改善仍停留在纸面。
二马路作为“网红”打卡地,公厕是游客的“刚需急件”。高峰期游客摩肩接踵,却连最基本的如厕需求都无法满足,难免“兴头落到裤头”的尴尬;本该是“便民之所”,难保不成为“差评集中地”。试想:连“方便”都不方便的处所,如何使熟人下次回头?岂不要让生者闻风却步?口碑被打折扣,重伤的是城市苦心经营的文旅吸引力!
公厕问题的根源,在于与先前的“欠发达”伴生的城市治理的“粗放病”,规划布局阶段缺乏前瞻性,难予苛求。往者不可追,“事后补漏”当有为、要快为。由于前期的滞后,遗留的多是难题,攻坚克难才更显得紧迫。公众所要检验的,除了治理者的初心之外,还有破题的办法、行动的时速以及预期中的结果。期盼叠加而故态依然,让城市文明窗口长久蒙尘成了痛点,折射的是城市管理在民生细节上的“慢作为”,众口难掩之下,终必拖了文旅发展后腿。
文明,藏在每一次“方便”都能被妥善对待的细节里。当每个细微之处都能感受到城市的用心,才能真正让“网红”变“长红”,让文旅发展的根基更扎实、更温暖。二马路公厕破题之策,之前的报道中,已经集纳梳理了公众的诸多建议,比如结合游客打卡流量等实际状况因地制宜增设公共卫生间,鼓励辖区内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非办公时段对外开放用厕等,关键在于加紧研究制定可行方案随即付诸实施,一句话:就是要加速善作善为早日变现善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