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日报社官方网站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要闻 - 今日关注
【蹲点百千万 记者走基层】法理融茶解民愁 ——海丰咸茶点烹煮基层治理新滋味个案系列报道之共治篇
  • 2025-08-08 11:37
  • 【字体:    

在海丰县海城镇南门社区的咸茶说事室,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当中既有古道热肠的“王婆婆”们,也有无私奉献的“金厝边”志愿者。他们用情、理、法多元共治方式,激发居民自治活力,成为营造守望相助氛围的最有力证明。

挂在咸茶说事台的“待办栏”有这样一件烦心事:社区一栋临街商品楼公用的老旧厕所主水管漏水,脏水不断滴漏,严重浸损了一楼店面的天花板和货品。

解决这个问题棘手处在于其建筑结构:一楼是商铺,二楼至五楼是住宅单元,但除了四楼其余都为闲置房屋。

社区工作人员联系了25楼的业主,大部分住户表示理解并愿意分摊维修费,唯独五楼一户业主钟阿婆态度极其强硬:“我房子空着几年都没住人!漏水关我什么事,又不是我弄坏的,凭什么要我出钱,一分没有!”维修资金卡了壳,一楼店主陈老板急得嘴上起泡,生意大受影响。

在一次例行的咸茶说事会上,海城镇南门社区党委书记彭小靖提起这件“老大难”问题,语气带着深深的无奈。

这时,常来喝茶、古道热肠的王婆婆突然放下手中的茶碗,拿起台账看了看登记的业主姓名和房号后说:“咦,五楼这个‘钉子户’……是不是叫钟某某?哎呀,她是我娘家那边的远房堂妹啊!”王婆婆眼睛一亮,拍了下大腿说:“我这妹子啊,性子倔是出了名的,但最是明事理、顾脸面。我去找她唠唠,保管行!”

雷厉风行的王婆婆立马拉上社区网格员小刘,提着一小篮自家种的龙眼,熟门熟路地敲开了钟阿婆家的大门。“阿妹啊,尝尝姐种的果子,甜着呢!”没有指责,没有说教,一杯清茶,几颗龙眼,姐妹俩拉起了家常。

闲聊间,王婆婆话锋一转:“阿妹啊,你看咱那老屋,就像人上了年纪,筋骨难免出点毛病。那水管漏水,就像人得了风湿,疼起来要命!现在不修,等水把墙根梁柱都泡糟了,房子掉了价,吃亏的还是咱自家人,你说是不是?”

王婆婆拍拍钟阿婆的手背,语重心长继续说道:“远亲不如近邻,咱街坊抬头不见低头见,情分比啥都金贵。小刘也说了,这维修费是大家伙该担的责任,法律上都写得明明白白呢。”

网格员小刘在一旁适时、耐心地补充解释《民法典》中关于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和共有部分维修责任的相关法条。

亲情牌、道理牌、法规牌三管齐下,钟阿婆紧绷的脸色渐渐缓和下来。半晌,她叹了口气,从里屋拿出一个旧手帕包,一层层打开,数出几张钞票递给小刘,“姐说得在理……这钱,该我出。不能让楼下陈老板遭罪,也不能让街坊们戳脊梁骨。”姐妹俩的手紧紧握在一起,皱纹里漾开的是理解与释然。

更令人欣喜的是,常来说事点“喝茶”的居民中,藏着不少热心肠和“能工巧匠”:有理发又快又好的张师傅、有已退休的资深电工李伯、有乐于助人的“后生仔”阿明……彭小靖意识到,他们是社区的一笔宝贵财富。

于是,该社区牵头组织这些热心能人,正式成立“金厝边”(好邻居)志愿服务队,并建立了积分激励机制。志愿者们利用空余时间,为社区独居老人、困难群体提供义务理发、检修老旧电路、代买米油药品、教用智能手机、陪伴聊天等服务。他们每一次服务的时长和质量都被详细记录下来,累积成“爱心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或社区提供的其他便利服务。

“金厝边”让共治的力量从解决纠纷延伸到日常关怀,互助互爱的暖流在社区每个角落悄然流淌,成为南门社区“咸茶说事”结出的又一枚温暖果实。

汕尾日报记者洪笳荣

通讯员曾国明吕嘉宇

【蹲点百千万 记者走基层】法理融茶解民愁 ——海丰咸茶点烹煮基层治理新滋味个案系列报道之共治篇 1,754,595,473,000 cf32f4671b6a47838442742bf8d16ab5

主办单位:汕尾日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汕尾日报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4120190010

主办单位:汕尾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汕尾日报社新闻采编人员不良从业行为举报电话:0660-3374567
汕尾日报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412019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660-3387883   邮箱:swrbxmtb@163.com
粤ICP备13051037号  粤公网安备 44150202000069号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开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