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洁春,汕尾散文诗学会会长,中国作协会员。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以创作散文诗为主,作品散见于《苏州晚报》《香港文学报》《通辽日报》《内蒙古日报》《人民铁道报》《深圳特区报》《中国散文诗》《散文诗》《中国铁路文艺》《汕尾日报》等报刊。
其散文诗《年轻司炉的歌》获全国散文诗新秀创作一等奖;散文诗《我等待着那个时刻》获迎香港回归全国散文诗大赛三等奖;散文诗集《草原上有条不冻的河》获“铁流文学奖”;散文诗《银线短笛》获“科尔沁文艺奖”;2017年,图片配散文诗《科尔沁风情》获“科尔沁文化首届政府奖”等;
出版散文诗集《草原上有条不冻的河》、《散文诗格言警句》,纪实文学集《动脉在草原深处》。
近日,记者采访了侯洁春。
记者(下简称记):您何时与文学结缘?
侯洁春(下简称侯):我长期在铁路系统工作,有一次在火车上碰到一位段长和他的女儿,得知女儿是装卸工,感觉这位段长很廉洁,于是就写了《段长的女儿》一稿,邮到报社。有一天我正在干活,段里的宣传委员找到我,拿着报纸,问我这篇稿是你写的吗?我一看是,他高兴地拉着我的手说:“跟我走”。于是就把我领到党委书记办公室,兴奋地说:“书记,我们单位出作家了。”党委书记握着我的手高兴地说:“小伙子好好写,咱单位缺你这样的人才”。当时,我激动的有点晕。我狠狠地掐了一下大腿,有点疼,感觉不是在做梦。
此后,我报了“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到北京中国科学院大礼堂聆听语言学家王力教授讲《语言逻辑和语言与文学》,从此,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开始写小说、诗歌、散文和散文诗。
1993年,我的散文诗《年轻司炉的歌》获全国散文诗新秀创作一等奖,中国散文诗学会会长柯蓝先生把我邀请到北京,参加“中国散文诗创作培训班”,系统地学习了散文诗的基础知识,开拓了视野有效地提高了创作水平,在不少报刊上发表作品。
记:谈谈文学路上的小故事,哪些让您铭记的人?
侯:1993年6月13日,在北京,我去拜访中国散文诗学会的名誉会长艾青先生,座谈合影结束后,起身告别时,艾老转过身子,对我说:“我老了,不能写了,全靠你们年轻人啦”。这句低沉感慨的嘱托深深地震撼了我。我真切地看见他眼里含着激动的泪花,我深深地感悟到:为什么老人家眼里含着泪水,是因为他对文学爱的至深,对年轻一代和未来的文学发展寄托着深切的希望。我当场激动地说:“艾老,我一定不负您的嘱托,三年后保证出一本散文诗集送给您!”三年后当我捧着我的散文诗集《草原上有条不冻的河》奔向北京时,得知老人家已经走远了。虽然,我没有当着艾老的面兑现承诺,但是他那一句深情的嘱托,让我背负着一种责任,行走在散文诗创作的道路上。
还有一次,参加柯蓝先生组织的“中国散文诗创作培训班”时,我的生活比较困难,去北京学习很长时间,于是妻子就给我带了6罐咸菜。食堂就餐时我不买菜,只买饭吃咸菜。柯蓝先生得知后,把我叫出去吃肯德基,又把我带到他家里给我拿了一瓶“董酒”、一件衬衣和一袋水果,嘱咐我,努力写好散文诗,还亲自为我的第一本散文诗集《草原上有条不冻的河》写序,从此我成为他真正的学生和好朋友,我曾多次去他家里请教学习,柯蓝先生当面一字一句地修改我的散文诗,并叮嘱我:一定要克服直白,有想象、讲意化,用形象说话。柯蓝老师的一片真情始终温暖着我,让我在散文诗创作的道路不断提高自己、丰富自己。后来,又是柯蓝先生带着我第一次认识了汕尾。再后来,我就移居到汕尾。
记:谈谈您的创作感悟。
侯:文学最大的魅力就是它能把时间的影子留住、定格现象,传承历史的记忆,让历史生根开花,这就是我们创作的动力。
坚信文学创作是个体的资本,是人与人之间感情的桥梁,是你心中翻滚的波涛,是你自己眼里闪烁的泪花,是你独自在冷静月光下思考的奔跑,是你自己心灵震颤出的文字语言,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确定的路线,感情千变万化、多姿多彩 ,Al永远代替不了。
文学创作要紧扣时代脉搏,必须深入生活、贴近实际、走向社会,只有在真情实感的现实海洋里,才能捕捉到鲜美的精神鱼虾,高质的文明珍珠。
作家要拿作品说话,写作是一个作家存在的唯一方式。创新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怎样创新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创新要在正道上探索创作的新天地,而不是搞歪门邪道耍怪,以不一样来代替创新。
记:作为汕尾散文诗学会会长,您有什么想说的?
侯:柯蓝先生把我领进汕尾,我就爱上了汕尾,成为“新汕人”。在柳成荫先生及文友们的大力支持下,我当选了汕尾市散文诗学会会长。为了普及宣传散文诗,我们深入基层讲课,他又郑重地对我说:侯哥,我们到基层讲课,不论是学校、企业、机关,一律不能收讲课费,也不能收礼物,不能接受吃请。按照他的要求,我们做到了,为汕尾市散文诗学会树立了良好的形象。散文诗架起了我和文友们友谊的桥梁,大家没有对我这个外来人排斥,真正地体现了“汕尾善美”的良好品德。我们一心为了擦亮汕尾市“中国散文诗之乡”这块品牌而不懈地努力……
近期,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向欣来汕尾调研,在讲话中多次提到汕尾作为“中国散文诗之乡”的作为,并点评了我的作品。这都是对我、对学会的鼓励和鞭策。今后我们要在写好叙事散文诗、报告体散文诗上下功夫,讴歌“百千万工程”,赞美汕尾的时代变迁,书写散文诗之乡的诗意生活,力争出精品力作,彰显汕尾“中国散文诗之乡”的品牌魅力。
汕尾日报记者 沈绿洋

粤公网安备 44150202000069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