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致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在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关系中,“人才”起着杠杆、撬动作用。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我市今年年初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的“1+2+9”工作安排之一,是我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关键牵引。
当前,我市现代化产业体系初见雏形,具体表现为: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产业、新轻奢产业、食品加工业等优势逐步凸显,比亚迪、信利光电、中广核等重点企业支撑有力,创新主体培育、创新运营架构、创新开发建设新模式等初见成效,开发区承载能力不断提升、招商成效明显,生态环保大有改善、可持续发展后劲更足。但面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新任务、新要求,我市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所需的人才资源依旧不足,特别是适应汕尾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更为缺乏。笔者认为,办好汕尾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是支撑汕尾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有效路径之一。
一、优化产业园区功能设置,为产教融合提供延伸空间
设立教育功能区,留足产教融合发展空间。在园区留足教育用地,是多数园区的做法,是保证园区人才资源、创新资源的有效支撑。在园区留足20%左右的土地用作教育及其配套,建设幼儿园及托育机构、九年或十二年一贯制学校,为园区人员子女入学提供便利;建设中职、高职产教融合实训中心和产业学院,为园区企业联合中高职学校培养和培训人才提供充足的场地和资源。同时,还应建设与学校、产教融合实训中心和产业学院相配套的学生公寓、学员运动场所、休闲娱乐场地、商业和医疗配套场所,以满足不同年龄层学生的学习、生活需求,实现做中学、做中教。
引进第三方机构,主办产教融合发展事务。引进第三方机构主办园区产教融合发展事务,已为多数园区所采用,较好地解决了园区人员不足、专业水平不够而办不成、办不好产教融合问题。园区可邀请信用好、资质优的第三方机构进入园区搜罗、汇总企业用工需求、培训需求,编制用工需求清单、培训需求清单,协同当地中高职学校、用人单位多方联合共建中高职产教融合实训中心和产业学院,将产教融合落户园区、扎根园区,把需求端和供给端嫁接上,有效解决企业用工需求和培训需求,有效解决中高职学校教学与实践“两张皮”现象,实现人才出炉即就业、回炉再造兴企业。
鼓励园区内企业,参与产教融合发展事宜。园区内企业是产教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载体,没有企业参与,产教便无从谈起。一方面,要通过宣传,引导企业更新思想观念,变“招才引智”为“定向育才”,以“育才”增强员工对企业的粘性,降低员工的流失率。另一方面,要以政策吸引企业参与产教融合发展,通过财政补贴等支持企业与中高职学校设立现代学徒制专班、产教融合专班、产业学院等,将车间向教室、实训室功能拓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助力产教共生、共赢,让企业感受到较低的用人成本,让学生毕业不愁就业。
二、提升职业院校育人功能,为产教融合提供核心支撑
优化职业教育专业布局调整,高质量对接产业发展需求。专业设置影响人才供给与产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专业布局影响人才供给对产业发展需求的贡献度。一方面,中职、高职、技工学校要进一步优化专业布局,根据园区产业发展规划谋划专业的关、停、并、转、增,专业设置要主动适应园区主导产业,开设用工需求量大的专业、急缺的专业,区域内不同学校的专业布局要合理体现差异化。另一方面,要与行业协会、企业联合开设现代学徒制班,根据企业发展所需设专业,根据企业实际生产经营需求定制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考核方案,将产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使职业教育更加贴近产业实际,以高质量人才培养服务产业发展需求。
加快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步伐,高水平对接产业发展需要。产教融合是推动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一招,更是助力产业发展的关键一环。中高职学校要联合企业建立市域产教融合共同体,可选择在汕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展专业试点,由行业龙头企业牵头,中高职学校把教学资源带入园区、搬到企业,“学校导师+企业业务骨干”形成双元导师队伍,实现在生产过程中开展教学、研究,在教学过程中有产出,逐渐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以高水平产教成果反哺产业发展需要。
打通职业教育中高本研衔接,高标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职业教育中高本研衔接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趋势,是为产业发展不断提供更高层次人才支撑的新通道。市职业教育集团、市技工教育集团要分别发挥集团化办学优势,既要统筹集团内中高职学校的专业布局,更要引导不同层次学校的专业衔接,上游学校要积极承接下游学校的专业,下游学校要主动链接上游学校的专业,串点成线、串珠成链,逐步实现职业教育“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的全线贯通,不断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层次,以高标准培养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适应产业发展需求。
三、构建产教协同新生态,助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创新体制机制,破除产教融合的障碍。创新体制机制是推动产教融合、构建产教协同新生态的第一要素,能够突破产教融合的一系列束缚和障碍。要科学进行制度创新,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学习其他省市的先进做法,如:推行“产教融合性城市”试点,通过立法明确校企双方权利义务,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将企业教育纳入税收抵扣范围。这种制度设计使参与企业数量增长迅猛,毕业生利用率大幅提高。只有创新形成“政府正确引导、市场积极主导、企业深度参与、法治持续保障”的体制机制,才能激发产教融合的内生动力,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持续动能。
善用数字技术,打破产教融合的边界。数字技术是推动产教融合、构建产教协同新生态的新型工具,能够实现产教融合的新跨越。要充分利用5G、XR等技术,打破学校、企业、园区物理边界,实现教育空间、生产空间的线上线下融合、虚实结合。如:“数字孪生园区”“数字孪生工厂”,将真实的生产业务数据实时同步到教学系统、展现在教学课堂,学生可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在虚拟仿真系统中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实战训练。这种虚拟仿真实训大大提高了人才培养效率和质量,也大大降低了实训成本,实现了产教的深度融合,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质量保证。
学习先进经验,打造产教协同新生态。学习先进经验是推动产教融合、构建产教协同新生态的关键,可使产教融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习深圳等地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经验,特别是在产教融合方面打造的新标杆、形成的成功范例,中高职学校可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合作编撰专业课教材、教学资源,教师定期下企业挂职锻炼,企业业务骨干指导学生实践,共同开展课题研究和成果转化,形成“教学-实践-研发-生产”于一体的有机融合模式,实现产教协同共建、价值共创共享的新生态,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新动能。
产教融合已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升华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支点,深化产教融合不是简单的制度修订,而是要求政校行企的协同并进创新体制机制;不是简单的资源叠加,而是要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突破空间限制,实现虚实融合;不是简单的照搬先进经验,而是要因地制宜打造适合自己的范式。产教融合需要以教为基础,产为载体,产教双向奔赴,产教有机融合、相互支持,才能相互赋能,才能越走越深、越走越远,这样才能为汕尾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输送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才能为汕尾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资源。
(作者单位:汕尾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