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日报社官方网站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栏目 -- 理论与实践
【理论与实践】以“绿”为基,助力汕尾旅游高质量发展
  • 2025-06-27 10:45
  • 【字体:    

○李冠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汕尾绿美资源禀赋,具有发展绿色生态旅游的竞争优势,以“绿”为基倾力打造绿色生态旅游前景开阔且大有可为。

一、汕尾“绿美”旅游资源禀赋

汕尾绿美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涵盖了自然景观、特色乡村、美食文化等多个方面。一是自然景观资源。陆河南万红锥林省级自然保护区是全国面积最大的红锥林天然次生林和国家红锥林采种基地,生态环境原始优美;海丰莲花山森林公园集雄、奇、险、秀、幽于一体,是休闲度假和生态观光的理想之地;海丰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是大湖鸟岛国际重要湿地,被视为鸟类爱好者和摄影爱好者的天堂。二是特色乡村旅游资源。海丰南门村、陆丰坪石村、陆河共光村等12个国家森林乡村,保留了大量的传统建筑和民俗文化,游客可以体验乡村生活,感受田园风光和淳朴民风;陆河县南万镇万东村依托当地特有的红锥树资源禀赋,将森林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发展成了民宿文化村。三是美食文化资源。汕尾地处沿海,海鲜资源丰富,如晨洲蚝,以“肥、嫩、酥、甜”著称;陆河水唇镇的艾茸粄,制作过程讲究,是独特的客家特色小食。四是旅游商品资源。海丰莲花山茶在2021年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称号;虎噉金针菜在2013年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称号。显然,绿美生态旅游不仅是汕尾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更是推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进步、提升城市形象的关键力量。

二、绿美生态建设背景下汕尾旅游业发展短板

(一)绿美生态理念融入旅游发展仍需深化

目前,汕尾旅游业发展仍以传统模式为主,未能充分发挥“绿美”理念赋能旅游业发展新模式的重要作用。引导旅游业向绿色生态方向转型的力度不够,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性不够充分。因此,如何从政府规划统筹入手先行,形成自上而下的整体框架及建设机制,是推动汕尾绿色生态旅游发展的基础保证,也是进一步贯彻落实绿美生态建设的重要保障。

(二)绿美生态旅游规划建设人才需求较大

绿美生态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但目前专业人才的短缺已然成为影响汕尾绿色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绿色生态旅游需要以下两类高素质专业人才作为重要支撑:一是懂得整体规划设计的人才。由于深谙绿色生态旅游建设的专业人才偏少,尤其懂得整体规划设计的人才更稀缺,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汕尾绿色生态旅游建设的整体推进。二是善于运营维护的人才。由于绿色生态旅游要始终保持特色,需要不断进行运营维护、品牌打造及创新等,对其人才具有较高较强的专业性要求,但该类人才也出现严重短缺。因此,如何解决高素质专业人才短缺问题是推进汕尾绿色生态旅游发展的当务之急。

(三)绿美生态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尚需提升

在现阶段,汕尾旅游业开发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及利用主要集中在物质资源方面,一定程度上忽视或忽略了对文化资源的整合及挖掘。汕尾旅游资源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绿色生态,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和难点也在于如何实现“含绿量”向“含金量”转化。基于综合分析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探讨,一是如何对现有各种绿色生态资源进行分类整合,更好地嵌入绿色生态旅游发展中,形成独具特色的生态文化产品;二是如何最大限度开发及利用绿色生态资源,以绿美文化价值提升旅游业的综合效益。因此,如何强化绿美生态文化的核心引领作用,是推动汕尾旅游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三、绿美生态建设背景下汕尾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措施

(一)发挥绿美生态理念引领旅游发展作用

以绿美生态理念引领汕尾旅游高质量发展,政府需做实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一是做好上层规划统筹兼顾工作,充分发挥绿美生态理念引领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旅游开发势必对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要理顺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牢牢树立绿美生态发展理念和守住环境保护底线,从长远布局、科学规划、平衡兼顾得失,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最大化,尽量探索及寻求共赢共利、互补长短的实施路径。二是不断优化完善管理模式,构建长期有效治理机制。政府可以项目为依托,统筹安排、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绿美生态旅游建设,引导旅游业健康良性发展。如从项目启动的初始论证、开发实施、管理监督及跟踪反馈等,形成全过程、全方位、多层面的治理机制,促进旅游产业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充分发挥综合效益。此外,汕尾可以参考借鉴不同地区绿美生态建设的成功经验,不断优化提升绿美建设模式及路径。

(二)加快绿美生态旅游建设专业人才培养

绿美生态旅游建设需要高素质专业人才作为重要支撑,可通过“外引内培”的方式解决人才短板问题。“外引”指的是通过引进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对绿美生态旅游建设的框架体系进行规划设计;或者通过借用“外脑”的形式,与相关科研机构、高校、行业组织的专家学者等构建长期合作关系,为绿色生态旅游建设“把脉问诊”,尽量少走弯路、节约成本、提高效益。“内培”指的是要加快培养满足和支撑绿美生态旅游发展所需要的常规运营人才,该类人才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技术型人才,懂得生态旅游领域的相关专业知识,能为绿美生态旅游常规建设与维护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等,使“青山绿水长存”并更具可持续发展性;另一类是营销策划型人才,懂得如何运用高质量的推广策划手段,提高本地旅游的曝光度、吸引力和转化率,从而实现引流变现,促进生态旅游“含绿量”向“含金量”转化。笔者认为,“内培”人才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可通过与高校或职业学校等构建长期合作关系,深化产教融合,共同培养人才;二是对原来从事传统旅游业的人员进行培训,通过设计相关模块内容,尽快帮助其掌握基本的绿色生态旅游知识理论和技术技能等,促进其转型升级。

(三)以绿美文化为核心重塑旅游发展模式

不同地区的生态旅游资源禀赋存在差异性,汕尾应通过深度挖掘具有本地特色的生态文化价值,并促进其转化成更多综合效益。当下,汕尾须加快构建“文+旅+特”深度融合的多元绿色生态旅游发展新模式,通过资源整合形成一个良性健康运行的有机生态体系,从而产生更多更大的综合效益。首先,要秉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重要方针,让文化和旅游实现双向赋能。以绿美文化为核心引导绿色生态旅游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物尽其用,减少损耗,保护环境等原则,综合考量评估旅游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平衡关系,不能只着眼于当前利益,而忽视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尽可能做到两者相互促进,降低负面影响,让文化和旅游相得益彰。其次,在对资源进行整合前一定要做好扎实的调研工作,科学精准把握本地区的旅游资源要素,为制定绿色生态旅游发展规划提供必要依据,同时为形成独具特色的绿美文化寻找落脚点和切入点。最后,要充分依托绿色资源禀赋优势,以项目为基础,聚焦及整合优势资源,使上下游及周边资源联动起来,打通阻碍绿色生态旅游发展各环节的“卡点”“堵点”“难点”等,尽快打造一批具有汕尾特色的绿美生态文化品牌,实现以点带面、增强辐射扩散作用,从而提升整个汕尾绿色生态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作者系汕尾职业技术学院区域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

【理论与实践】以“绿”为基,助力汕尾旅游高质量发展 1,750,963,531,000 ffff4a638dc9458a8ed1cd9718dc2388

主办单位:汕尾日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汕尾日报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4120190010

主办单位:汕尾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汕尾日报社新闻采编人员不良从业行为举报电话:0660-3374567
汕尾日报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412019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660-3387883   邮箱:swrbxmtb@163.com
粤ICP备13051037号  粤公网安备 44150202000069号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开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