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绿洋
今夏往碣石采访,偶遇新丰小学肖锦睦校长,说起十多年前我曾为该校写过一篇《铁皮屋里的坚守》的报道。彼时条件差,在他的提示下,我们共同回忆起师生挤在铁皮屋里、挥汗如雨坚持办学的境况。自那以后,政府逐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启动多轮教育教学设施设备转型升级。如今的新丰小学已是一所占地4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62平方米,拥有200米环形跑道、100米直径跑道,新楼簇簇,绿化净化美化的美丽学校,且各个现代化功能室、各项配套设施齐全。当时还是一名教师的肖锦睦也已成长为校长。
十多年前的报道还有人记着,这是记者职业带给我的小惊喜,也是岁月对我的馈赠。
所有的职业其实都差不多,既有惊喜亦有烦恼。我于1997年入行,彼时还没有记者节,感受最深的是我竟然被动成为一位本土文化研究者。我们知道,学校里的历史科属于大叙事,细节几乎没有,即使有,也是某个影响历史进程的大人物的言行。而我们对生养我们的这片土地,可能是一知半解甚至是全无了解的。我长年负责副刊采编工作,发掘、宣传本土文化,自然是题中之义,本地历代名人、名胜古迹、古村落、稀有剧种等等,都是报道的主要对象;同时,在作者来稿中时常能读到本地文史文章,读多了,编多了,自然了解越深。这些年,我跑遍海陆丰名胜古迹、所有省级以上古村落……为了写出较为深刻的报道,时常翻阅《海丰明清县志》、清乾隆版《陆丰县志》等志书,无意中,胸中竟藏了一部海陆丰地方史。
我每星期都要编几个文学版,与作者的相爱相杀几乎是日常主题。副刊部通过开展文化之旅、各县(市、区)副刊作者座谈会等方式,建设了一个一两百人的作者群。不少作者水平相当高,来稿气韵生动、颇具哲理,编起来真是省事。然而一来他们都是业余写作,不能指望他们定期供稿,二来亦不能老用那几个人的稿。有时发现新作者,为鼓励起见,也会编发他们并不成熟的来稿,但一段时间后,发现他们却毫无进步,只好不再采用了。常见的毛病有:不会量体裁衣,一篇小小说,竟然想装进一个人的一生;相反的,一个小感悟居然想扯成一篇千字文;文字呆板臃肿,全无美感;结构凌乱,哆哆嗦嗦;对自己不熟悉的事物乱发意见……我不得不提醒他们多读些书,提笔之前,先想想要告诉读者什么?写完之后,再问问自己,若自己是读者,可以接受吗?
最麻烦的要算约稿。如果是主题约稿,比如节日、主题征文那还好些,你不写他写。最怕的是对特定人的约稿,万一他不配合,不论他真的有事,还是拿架子,都能对工作有点小影响;对于那些满口答应,到期却找借口不交稿的,我就真的无语了……
但不管怎样,写作是辛苦的,我珍爱好的作品,也珍惜好的作者,因为,这是岁月对我们最好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