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本报“善美监督”栏目刊登《市区成业路一建设工地泥头车“撒漏扬尘”引发不少民怨,广大市民呼吁:别让市政道路成“灰头土脸”》一文,引发读者关注。之后记者多次前往该工地现场察看,工地出入口已安装车辆冲洗槽设施,行驶出来的泥头车均有冲洗。但截至发稿,本报未收到任何施工单位及监管部门就相关报道情况作出的回应。
泥头车导致“灰头土脸”是偶发情况还是普遍现象呢?为此,记者连日来又走访了多位市民和工地。
运载泥沙的车辆无掩盖行驶在市区道路。
观察:
违规时有发生
群众抱怨频频
记者来到市区建设工地较多的工业大道和香江大道。在多处建设工地出入口位置,大部分建设工地出口处均有按照规定设置车辆冲洗槽或冲洗池等设备,但仍有个别工地未设置相关设施,存在泥头车未经冲洗就驶出工地开往市区道路,“撒漏扬尘”导致“灰头土脸”的情况并未彻底杜绝。
在市区迎宾大道、恒雅大道、润兴路等路段,记者同样发现:周边个别建设工地出入口位置无设置车辆冲洗槽或冲洗池等设备,工地围挡外未张贴公示扬尘污染防治措施、负责人、扬尘监督管理主管部门、投诉举报电话等信息,道路中行驶的泥头车存在车速快、居民区附近鸣笛、不按道路规则行驶、车牌污损,禁行时间段驶入市区主次干道,道路存在部分泥头车贪图便捷违规逆行或违停道路两侧。
满载泥土的车辆掩盖不严或因遮挡蓬破损导致道路有碎石和泥沙遗落等情况,更有甚者存在无掩盖直接上路。
市区润兴路部分路段存在泥头车遗落的沙石。
有市民反映,由于泥头车经常需通过长青路前往红草镇、汕尾高新区等地,香江大道不乏因泥头车碾压而导致路面沥青坑洼、破损等。记者跟随发现:由于长青路属于双向两车道,道路相对狭窄,出现泥头车行驶车速快、无打灯变道等情况。“再怎么赶,还是需要按照道路行驶规则有序通行!”市民黄先生向记者说道。
家住南汾路、红海湾大道、润兴路附近的部分市民表示,个别泥头车经过路口时会出现鸣笛“扰民”。“为了通行安全而进行鸣笛情有可原,但要考虑到周边是居住区,加上泥头车原本相对其他轿车发动机的声音就更加大,一鸣笛,更吵了。”一市民向记者诉苦。
在采访过程中,也有不少市民抱怨:违规泥头车严重影响了市民正常的生活,甚至危及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在路上开车的时候,一般都离泥头车远远的。毕竟泥头车重,速度快,刹车距离长,盲区多,惹不起。”司机陈先生说道。而市民王先生则说,经常看到泥头车疯狂行驶,导致路面被压坏。“有关部门是该严格管管了!”王先生无奈地说道。
思考:
本已有法可依
为何还没管住?
其实,我市出台的《汕尾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以及城区人民政府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泥头车”管理通告》(汕市区府通(2022)3号)中,对“泥头车”冲洗、运输密闭性、行驶速度、行驶区域和限行时间等已作出相关的明确规定,规定不可谓不细,为何泥头车违规现象就是屡禁不止呢?
有知情人士透露,泥头车的管理涉及多部门,如∶“扬尘沙漏”问题,涉及城管部门的工作职能;泥头车超速、超重、违停、污损号牌等,属于交警部门管理职责;施工工地管理,要根据工地性质或者建设单位等多方面才能确认是归属住建部门还是自然资源部门,可能还涉及生态环境部门等。多部门管理的状况往往造成“九龙治水”的困境。此外,除了管理上可能有“睁只眼,闭只眼”的失职行为,整治行动还会遇到执法力量不足、取证困难等实际难题。也有个别市民认为,像工地上没有设置相关的冲洗设备,也可能是施工企业出于减少成本的考虑而漠视法规,这是不应该听任和放纵的。
支招:
强化协调机制
坚持据实曝光
对此,市政协委员、华南城市研究会研究员陈粤海指出,就目前状况来讲,建设工地出入口设置车辆冲洗槽或冲洗池等设备应该由住建部门负责;行驶的泥头车车速快、不执行禁鸣、不按道路规则行驶、车牌污损,禁行时间段驶入市区主次干道应该由公安交警部门负责;载泥土车辆掩盖不严导致碎石和泥沙遗落,更有甚者无掩盖直接上路应该由城管部门负责;自然资源局和生态环保局也有各自的责任。“九龙治水”在有监控设备的执法环境下,为什么还得不到有效监管?问题究竟何在?
他认为主要问题是有法不依,多部门协调管理变味。他建议市人大和政协应加强对《汕尾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以及城区人民政府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泥头车”管理通告》落实情况的监督,督促相关部门加强联系协调机制,舆论监督部门坚持据实曝光,不能让这类现象给汕尾蓬勃兴起的旅游城市形象丢分。
记者手记:我市出台的《汕尾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以及相关的法规,是呼应了文明城市建设的题旨,也体现了城市管理的精细化理念之求,悉关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同时,另外一个常识是:要走向“常态良治”,最关键的保障,是必须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汕尾日报记者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