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日报社官方网站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副刊 -- 文化 -- 文化信息
感受凝重的历史韵味 ——寻访陆丰甲子待渡山的多重文化印记
  • 2025-07-06 09:37
  • 【字体:    

这里,曾眺望过一个皇朝逐渐远去的背影;这里,曾留下苏东坡访问的足迹;这里,曾是俞大猷抗击倭寇以“番鬼”祭旗的地方;这里,还留下一座既系着三甲乡关情结、又是航海灯塔的甲秀楼。

近日,记者再次登临陆丰甲子待渡山,寻觅它的多重文化印记。

一个皇朝的背影

待渡山最引人注目的古迹,首推进食亭。

南宋景炎元年(1276 年),宋都临安失陷,元军追迫,大臣陆秀夫、张世杰等护卫宋端宗赵罡及其弟卫王赵昺(宋端宗薨后继任为宋怀宗),沿海路从福州逃至陆丰甲子门,驻扎在一座小山头,意欲东进与文天祥会师,以图东山再起,故此山得名“待渡山”。彼时甲子豪绅范良臣进食劳军,二帝惊魂稍定,胆量大增,故待渡山又名“大胆山”。恰渔民郑复翁率众勤王,帝封范良臣为右仆射,封郑复翁为都统。

明朝三十五年(1607年),驻碣石水寨惠潮海防参将张万纪、惠潮守备胡文烜为纪念这一段历史,兴建了进食亭。亭前立有石牌坊,上镌“进食亭”三个大字。牌坊一对联曰:“饷食矢孤忠,苔藓祗今余碧血;维盘留旧迹,山亭终古挹芳型。”亭内有二对柱联,其一上联:“江亭旧勒端临像,”下联:“山月长明忠耿心。”其二上联:“瀛石由来存古迹,”下联:“芜蒌以后见斯亭。”

进食亭,历来凭吊者多有。明宣宗宣德八年(1433年)进士吴高《甲子门怀古》诗云:“烟浪云涛不尽头,夕阳残垒总生愁。英雄一走成今古,忠义千年贯斗牛。枫叶芦花秋瑟瑟,龙船凤舰水悠悠。今逢海宇清宁日,都把兴亡付白鸥。”

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秋,著名学者屈大均登临待渡山,写下了《登瀛太子亭志》。其铭云:“天留一石,以作天家。君臣遗影,苔蚀如霞。芜蒌之饭,化作琼沙。衔珠青鸟,以瘗重华。”

清代陆丰竹枝词亦有吊复翁辞:“待渡山前仰大风,谁知渔父即英雄。当年义烈同文烈,千载何人吊复翁。”

另据《登瀛范氏族谱·帆纪略》写到:宋景炎元年冬十二月,端宗航海驻跸甲子门,良臣公给军三日,留帝游待渡山之登瀛坊,始镌“君恩如海”四字于二帆石上,并镌帝像于坊左之石,以示不朽。今,“君恩如海”石刻尚在。

进食亭旧亭已毁,新亭由甲子镇人民政府主持,当地和外出乡亲捐资在旧址重建,2004年夏动工,2005年秋竣工。

俞大猷以“番鬼”祭旗

据乾隆版《海丰县志》记载:“嘉靖三十九年,倭寇来侵。潮贼张琏使其党王伯宣诱倭助已,倭至潮,侵入海丰界,其锋甚炽。”“(嘉靖)四十三年,官军御倭,连破于大德港,尽歼之。倭即琏党王伯宣所诱者。都御史吴桂芳调兵六万,以总兵俞大猷帅之,大猷以花腰蜂五百人,为前锋,倭辄溃营,七破其三。倭望见花腰蜂旗号,辄股栗思遁。我兵乘势纵击,战于水神水沟,又战于海丰大德港,连破走之,俘斩二千有奇,奔溃下海,覆溺殆尽。”

俞家军大捷后,俞大猷令工匠在碣石卫城东南城垣(今碣石镇望海楼村、碣石老干部活动中心的后山。)的一块巨石上镌刻上“万世太平”四个楷书大字,祈求沿海再无倭患、人民安居乐业。

罕为人知的是,俞家军起兵歼倭时曾在碣石卫辖下的甲子所待渡山誓师,以数名“番鬼”(倭寇)祭旗。据甲子清道光丙午科举人张光栋《学海堂笔记》载:(嘉靖四十三年)俞大猷曾在甲子待渡山誓师,以所俘三名倭寇作为牺牲以祭旗。尸葬山之东巔,照其所求东望倭乡。俞总兵以诗言志,挥笔写下《试剑石》诗:“名剑渊沉谁得知,无端自跃欲何为?祗从贼子斩顽石,莫若终沉在水时。”

“番仔坟”尚在,为海陆丰抗倭历史提供了实物证据。

乡关情结甲秀楼

清乾隆辛卯科举人张凤锵撰《甲子乘》“甲秀楼记”条载:“嘉庆十年(1805年)春,臬宪吴(俊)公缉匪至甲,选胜来游,步山椒而登焉,周旋流览。谓:山居甲之巽位,巽为文峰,宜增高以培地脈。随命工结构,匝两月而层楼以成。公又谓:天盖钟秀,于是錫以嘉名颜其上曰:甲秀楼。”

甲秀楼为二层泥塔,用三合土夯成。塔形挺拔,结构精巧,高约十五米,呈六角形。塔刹为宝葫芦刹顶,塔尖直指蓝天。甲秀楼横匾由臬宪(广东道台)吴俊操管亲书。第一层门口对联由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丙午科举人张光栋撰并书:上联:书云大手笔,下联:障海小神山。但由于年代久远,字迹模糊,2006年重修甲秀楼时请现代书法家李守诚书之。第二层门口对联,上联:文笔干霄汉,下联:锋针插海山。门额:天柱高。

据专家考证:待渡山甲秀楼是我国岭南沿海用灰、沙、土“三合土”在山顶夯构的三座塔中唯一现存的一座泥塔。甲秀楼一直以来系着三甲人民的乡关情结,又是航海的灯塔。如今,甲子待渡山甲秀楼(塔)已被陈泽泓编著的《中国古塔全谱》一书收录。

汕尾日报记者 沈绿洋

感受凝重的历史韵味 ——寻访陆丰甲子待渡山的多重文化印记 1,751,737,047,000 170a507925424e5aa0f74efa16495883

主办单位:汕尾日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汕尾日报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4120190010

主办单位:汕尾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汕尾日报社新闻采编人员不良从业行为举报电话:0660-3374567
汕尾日报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412019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660-3387883   邮箱:swrbxmtb@163.com
粤ICP备13051037号  粤公网安备 44150202000069号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开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