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日报社官方网站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副刊 -- 文化 -- 我们的节日
犹及清明可到家
  • 2025-03-30 09:20
  • 【字体:    

○温水义

清明,清明。天地万物,皆清而明。翻阅古诗词,描写清明的诗句比比皆是。在中国传统习俗里,古人于此时游春踏青、祭祖悼思,抑或感时伤怀,把清明时节装点得多姿多态。而我每每阅读有关清明的诗句时,总是会不经意地就被当年南宋时期暂寄浙江杭州的诗人陆游而打动。在清明前夕,他写下了《临安春雨初霁》。

公元1186年,时年62岁的陆游奉诏入京,接受严州知州的职务。一生金戈铁马、矢志报国的他,在春光明媚的季节里却过着百无聊赖的日子。“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杏花春雨江南,如此美景,诗人却不能有所作为,只能写写书法、喝喝茶聊以打发漫长的时光。本想为国家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却不料皇上授予他一个与志向不合的职位,况且在小旅馆里等待诏见不知还要多长的时间。但是,陆游毕竟是陆游,到任不久便起兵抗金,后被罢官而返。素衣自爱,清明可还家,不沾京洛风尘,多么高洁而纯粹的品格啊。每每读罢,心中不禁肃然起敬。《临安春雨初霁》中没有豪迈之情,没有愤懑之词,也没有“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有的只是一声淡淡然的轻叹“素衣莫起红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清明到家”,这是中华民族落叶归根、眷恋故土、不忘宗源的自觉表现,亦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精神寄托。每年清明节,我只需驱车一个小时左右便可到家,没有陆游的惆怅,没有“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的孤寂忧愁,更没有“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的艰难与困顿。

家乡习俗,先人的坟墓基本是远离村人聚集而居的村庄,而选择在深山或茂林之中,许多还是修建在高高的山岗之上。每年扫墓祭祖都要攀爬一段既高又陡的山路方能到达,光是上山便要花去了许多气力与时间。每年清明节当天,父亲与叔伯们早早就准备好了一切祭拜用品,清晨早饭过后便分派人员从不同的方向进山。家族祖坟较多,大家只能分头行动。在家乡,清明扫墓的工序并不复杂,一般就是锄去杂草,描红碑文,然后再点上清香,摆上三牲果品,斟上清酒。之后便是家中长辈按风俗先表祭祀,年轻后辈则站立后排等待。如此工序完结,便可收拾供品离开。这些程序虽然看起来十分简单,但祖先坟墓祭拜一轮下来,基本也要忙到下午两三点钟才能下山回家。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清明时节,山里景色如画,各种春花争妍斗艳,草色树色翠绿欲滴,也时常有鸟鸣声从不知处的树梢间传来。但是,上山扫墓并非“出城寻春”那般自由自在,山路攀爬与锄除杂草均是辛劳之事。山中美景无暇观看,特别是当今山林之深茂,行人之稀少,有时小路被树木杂草覆盖,连可供站稳落脚的地方都没有,更别说自在行走了。我们只能用镰刀边开路边走,那情形完全不是柳宗元当年“伐竹取道,下见小潭”的喜悦,而是“林深不知处”的恐慌与无奈。这样,每年清明节上山扫墓,我们不仅弄得饥肠辘辘、汗水涟涟,连手腕与脖子还常常留下了草木的割痕。而印象最深的就是母亲用面粉蒸制用以祭拜祖先的“发粿”。啃着这些不甚美味的面食,再配以清洌的山泉水,那感觉真是别有一番滋味。然而,即便年年如此,我们却也年年上山。我想,在人们的心中,清明扫墓不单单只是一种风俗传统。

岁岁清明,今又清明。这个有着踏青寻春与缅怀追思双重色彩的日子,在中国传统中随着四季轮回,从惊蛰谷雨中走来,留下了清彻明朗的风光和悠久厚重的文化,而“清明”一词早已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记忆和传承。

犹及清明可到家 1,743,268,858,000 c340f1e723b549969c878b5a728ae0d7

主办单位:汕尾日报社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汕尾日报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4120190010

主办单位:汕尾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汕尾日报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412019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660-3387883   邮箱:swrbxmtb@163.com
粤ICP备13051037号  粤公网安备 44150202000069号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开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