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海水务汕尾片区:打造新时代的“绿色+智慧”水务 守护碧水蓝天
-
2025-01-16 18:02
-
- 【字体:
大 中 小】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水安全是涉及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粤海水务自进驻汕尾以来,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业务从污水处理扩展至多元化水务,包括自来水供应、引水工程,并将拓展至防洪排涝,覆盖汕尾水务产业链全链条。近年来,粤海集团不断加强与汕尾市的战略合作,其下属的粤海水务深度参与了汕尾原水、供水、污水业务的投资、建设和运营。截至目前,粤海水务在汕尾共投资5个项目,合计金额超过34亿元。其中,汕尾市城区自来水项目、汕尾市东部水质净化厂及配套管网一期工程PPP项目、汕尾高新区红草园综合污水厂及配套管网工程PPP项目已投入运营,汕尾市区供水节水改造工程二期PPP项目拟投入商业运营,汕尾市螺河-黄江水系连通工程PCO项目正在建设中。粤海水务汕尾片区深入贯彻粤海集团“知行山海”企业文化理念与“1281”治企体系,积极探索与之相融合的管理新机制,坚守合法经营的“山关”,守住绿色发展的“山青”,通过持续创新服务模式,打造新时代的“绿色+智慧”水务,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守护碧水蓝天,展现出海纳百川的格局,力求达成政府安心、民众满意、员工获益的“多赢”新境界,赢得广大市民的信赖与赞誉。粤海水务汕尾片区将水务事业视为关乎汕尾市民生福祉、经济发展命脉与社会和谐稳定的政治使命与社会责任,矢志不渝地为汕尾市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粤海”力量,力求树立粤海水务“中国水安全专家”品牌形象,并扩大其社会影响力。粤海水务汕尾片区所属汕尾粤海水务有限公司2023年1月接管城区自来水项目前,自来水漏损率高,因管网老化、维护缺失及非法盗水,导致漏损问题持续加剧,漏损率高企,水资源被无节制滥用,造成无端流失。为提高城市供水管理水平、降低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强化市民节水意识,自2023年1月接管以来,深入实施“党建+”工程,将党建工作与人事管理、工程建设、生产经营等紧密融合,坚持“管、改、控”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守护城市供水“生命线”,确保“龙头水”得到合理利用。全面引进粤海集团现代管理体系,全线导入粤海水务企业文化,全力构建安全文化理念体系,全方位构建媒体宣传矩阵,秉承“生命水、政治水、经济水”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出台170余项制度规范治理,重塑品牌形象,提升管理效能。投资4500万元进行水厂技改,提升安全性和节能降耗能力,确保“安全水”。推行智能化管控,实现泵站无人值守、水厂少人值守及智慧化管理,提高生产运行和故障排查效率,持续增强供水可靠性。依托DMA分区计量为管网检漏与维修、供水稽查、管网改造等模块业务开展提供数据支撑,建立精准高效、安全可靠的长效控漏管理机制,减少水资源损耗,有效降低漏损,同时持续实施城区老旧管网改造,改善局部地区水压不足、水质较差等问题,累计改造老旧管网约18公里,改造老旧小区8个。城区自来水漏损率较接管前2022年降幅超50%,2023年原水取水量同比减少1,000万吨,2024年取水量同比减少550万吨,相当于节约3个赤岭水库库容水量。
汕尾市区正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奋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滨海新城。粤海水务汕尾片区铆足干劲,在助力“双碳”和汕尾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2023年9月1日,粤海水务汕尾片区建设的粤东地区首座“全地埋”式污水处理厂——东部水质净化厂正式商运,该项目作为广东省重点工程和汕尾市“十四五”扩容提质重点工程,也是粤海水务卓越水务项目“建设运营一体化”能力和“智慧水务”高新体系的标杆示范工程,一期处理规模达10万吨/日,截至2024年12月,为汕尾市贡献减排量为COD3856.75吨、氨氮464.72吨、总磷55.34吨,对提高汕尾城区及红海湾经济开发区的污水处理能力,治理黑臭水体、提升城市人居环境,保护品清湖、白沙湖的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汕尾市东部水质净化厂依托全国先行起步的“智慧水务”高新技术体系,全力打造“标杆污水厂”,以节能、运营、安全为核心打造行业标杆智慧运营系统,同步建设数字孪生系统及片区集控中心,提升标准化、精益化运营管理水平。在厂区各关键巡检点,部署了超过180处监控设备和260处各类传感器,可实时智能识别并随时向中控室上报各种异常情况,实现“智慧管控”与“少人值守”,厂内常驻生产人员精简近50%。针对水厂能耗情况,引入智能算法,对关键工艺进行优化,形成“泵组优化、精准曝气、智能投药”三大系统,整体能耗、药耗较同规模传统污水处理厂降低10%至15%。运用“专家智能决策”系统,采用历史数据对各种工况下的水质、能耗及药耗模拟分析,实现全厂水质、能耗、工艺仿真数据的可视化分析,为调整参数、确保达标提供科学参考,持续推动工艺优化和辅助方案决策,通过数智化、高质量运营管理,持续去污还清。经东部水质净化厂处理后的中水部分用于回收生产,其余做为生态补水排入田墘大排洪水渠,项目运行以来,田墘大排洪水渠水已由V类水提升至III类水,生态环境效益显著。厂区地上公园还应用了海绵城市建设,地面园林区域总占地面积5.5万平方米,绿化率达85%,充分发挥建筑及绿地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冲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打造独具汕尾海洋文化特色的国家AAA景观公园,满足周边生态旅游需求的同时,实现还地于民,还绿于民。根据政府规划,该厂正在新建尾水管,将尾水作为红海湾发电厂冷却用水、海沙厂洗沙用水及红海湾保税区的绿化保洁用水,对尾水尽可能再生利用,进一步促进汕尾经济社会发展。2024年,汕尾市东部水质净化厂成功入选E20环境平台、E20研究院水务行业优秀案例,荣获2023年度“市政污水治理优秀案例”称号。粤海水务汕尾片区另一以处理工业废水为主,生活污水为辅的汕尾高新区红草园综合污水厂,自2018年商运以来,在汕尾高新区西南角有条不紊地运营着,设计处理规模为3万吨/日,出水水质稳定达到一级A标准,该项目对汕尾市陆源污染集中排放的控制、海陆开发协调发展、沿海基础设施建设及海洋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助力汕尾高新区发展,对改善周围水体环境,对治理水污染,保护当地流域水质和生态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未来,粤海水务汕尾片区将始终坚持科技赋能、技术引领,在汕尾东部水质净化厂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智慧水务”的全产业链、全生产环节推广与应用,引领汕尾水务行业发展变革,为助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建设贡献“创新之力”。
“以水为纽 ”助推区域协调发展
持续优化水资源配置
省委赋予汕尾“西承东联桥头堡、东海岸重要支点”新的战略定位,粤海水务汕尾片区坚定不移推动水利工程新阶段高质量发展,竭尽全力配合市委、市政府完善汕尾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格局,以汕尾市区供水节水改造二期工程、螺河-黄江水系连通工程(主体)建设为契机,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以“百千万工程”和“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为引领,助力汕尾系统构建安全高效的城乡供水网、绿色健康的生态水利网,进一步改善水生态、水环境。汕尾集雨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为螺河和黄江,境内大部分水库位于流域上游,控制集雨面积小,存在“肚子大、嘴巴小、难蓄满、不耐旱”的特征,调蓄能力不足,加之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受地形条件限制,开发利用程度较低,面临资源性和工程性缺水双重压力。城区则主要以赤沙、赤岭、琉璃径水库为主要水源,但常年需长途引调公平水库水源补充城区用水,地表饮用水源通过明渠引公平水库的水到赤沙水库,存在两项弊端,一是沿途蒸发漏损严重,二是沿线居住着大量城镇和农村居民,存在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污染水质现象。粤海水务汕尾片区秉持省属企业的责任担当,主动承接汕尾市区供水节水改造重点项目——公平水库至汕尾管道输水工程,总投资7.16亿元,已于2024年6月完工并获“广东省水利工程绿色施工一级”称号。项目供水规模41万立方米/日,输水线路25.52公里,采用封闭供水线减少蒸发漏损,年节水3600万立方米,增强生态流量,提高供水安全。该项目惠及汕尾城区、红海湾经济开发区及海丰县多镇等73万居民,有效缓解资源性和工程性缺水,促进可持续发展。2024年7月12日,粤海水务汕尾片区启动“螺河-黄江水系连通工程”,作为“百千万工程”重要分支,旨在优化水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该工程连接螺河与黄江,从陆丰西南镇黄塘取水,引螺河丰水期余水至黄江流域公平水库,全长约10.1公里,设计引水流量每秒10.8立方米,最大引水能力93万吨/日,总投资5.17亿元。建成后,将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补充黄江水量,形成供水网络,增强汕尾供水保障,解决城区、海丰县和红海湾缺水问题,预计惠及105万人,为汕尾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水资源支撑。2025年是东深供水工程对港供水60周年,粤海水务汕尾片区不断弘扬历代工程建设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开拓、不懈奋斗的崇高风范,领略万人建设大军“让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的豪情壮志,传承“时代楷模”精神、践行国企担当。展望未来,将致力于深化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矢志不渝地推行绿色低碳的发展模式,依托前沿的生产技术与数智化工具,持续优化标准化与精益化管理流程,强化创新驱动,推动战略布局、改革先行,积极探索多元化业务模式,不断拓展业务发展的新边界。携手地方政府及各界合作伙伴,共谋发展、互利共赢,助力汕尾拉动“绿美”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引擎,共创善美之城,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事业增添新的活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