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7-22 10:55 - 来源: 汕尾日报
□汕尾日报记者 黄俊杰
在陆丰桥冲湖石村,清代乾隆年间出了一个明通进士郑荐琏。
所谓明通进士,查资料得知,在清代雍正乾隆年间的科举会试中,于正榜之外另出一榜,增加录取的榜额,在会试落第举人中选取文理明通者补授出缺的学官,谓之明通榜,这种科考方式在乾隆五十五(1790)后,就被废止了。郑荐琏就是在乾隆十年获得明通榜进士,十四年被派到广东广宁任教谕。
(一)
郑荐琏受到做私塾先生的父亲的影响,自幼喜欢读书,整天浸在书堆里,作一个蠹简书生,除了“之乎者也”之外,根本不懂世事。真个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他也知道自己是一个书呆子。
而这个书呆子却留下了重教育、倡文明、塑家风的佳话。
郑荐琏还未去广宁当官时,他专门编写了一本关于生活日常用物和劳动用具等的四字句通俗读本《拾册》,用来教育湖石村的儿童识字,增长他们的认知能力。如里面写道:“乡村草寮,宫庙庵寺。厅堂房间,门窗户扇。”“碗公钵仔,金针木耳。酒锺茶杯,头绳乌缏。”
面对家族人口蕃盛但贤愚不等的实际,又为了避免郑氏子孙今后干出坏事、导致祖宗蒙羞、累及祖业,郑荐琏下大力气、呕心沥血地编写了宗规家训,目的是在于“潜为伸赐俾我子孙继起者,多聪明特达之英,行见毕万之门必大有为,之后其昌。”
郑荐琏特别认可“诗礼振家风”,重视“学而优则仕”的科举仕途。甚至摆出了实际事例“夫朝廷取士:进泮者、优免补廪者、食饩及登贤书,则赐宴席,歌《鹿鸣》,袍帽靴带、杯枱银器灿烂辉煌,而且给以旗匾之资、表坊之价;公车北上,又助以水脚银、酒席金;至登甲第又赐宴‘琼林’,仍给以折钞银两。夫既于之以荣名,复隆之以礼貌,湛恩汪濊,以示励也。”因此,为了使家族中“聪明辈出,人文日盛。”他便建立了内部的读书激励机制,给优秀的学子大大的奖励:
“凡县试、府试之后,得与院试者,支考费银壹两。生监赴省乡试者,支考费银贰两。补廪者支银肆两。恩贡、拔贡、岁贡、副榜,各支谷肆拾石。进泮者,支谷拾伍石。中举者,支谷伍拾石。至成进士,点翰林,则荣祖耀宗,合族光辉。支谷陆拾石。举人进京会试者,支盘费银壹拾伍两。贡监进京入监肄业者,支盘费银壹拾两。进京赴部选官者,不论贡生、举人、进士,各支盘费银壹拾伍两。
不论考取何种功名,都给予奖励。进士的奖励自然最多。在捐来的功名,也给予奖励。而对于捐钱买了官职,成为朝廷公务人员以及杂职人员的,却一概不给予奖励。
在郑荐琏的倡导下,郑氏家族重视对族中读书人的平时实践训练,规定“族中有念上进励志诗书者,于每月初一齐赴祖祠听候房族长拈题,课以时艺二篇,所课文字或送本族高者定其优劣,或送外处前辈先生评其高下。第一名:赏以贡川纸一部。第二名:奖以白扇一对。第三名:奖以好笔二对。”
(二)
郑荐琏对先辈充满 “感恩”,这一感恩,特性之一就是对公私的花费给予明显划分,在家族中培养起充满自励自律的家风家教。元宵开灯是得男孙者的喜事,费用自然由他自家出,不能与族里公家的混淆起来,使用公家的去钱。而引入喜庆活动造成浪费的人,被视为“生事者”,要遭到“惩戒,以绝祸萌”。这点现在看来虽然有些过分,但从勤俭节约、避免浪费、避免给家族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来说,也是有作用的。在郑荐琏的影响下,郑氏弘扬着一种“扶贫济困”的精神。他们对族中“有安分力作,不敢纵逸,乃命途蹇剥,竟致贫乏,不能自存”的人,要求亲属不得袖手旁观,族中亦应当酌情给予帮助。”但如果是对“不事正业,游手好闲”而走到穷途末路的人,就没有任何藉口要去帮助他了。
在培养文明家风的同时,郑荐琏从自己能够考中举人,再为明通进士;侄子郑灿光进入成均(官办的高等学府国子监)读书等一些好事想起,深深觉得这都是祖上无穷庇佑的功德,没有祖上的恩泽,哪有他们现在的成绩?因此,当家族老人要他与侄灿光“仝辅宗子,料理祖事”时,郑荐琏虽然觉得自己不懂“计收出纳之数”,但是,如果过于推诿,这说明了爱惜自己、考虑个人身利益的心念很重,而对爱祖上家族的感恩与崇敬非常轻微。因此,他尽心筹划,认真积极去做,“虽捐躯摩顶亦何足惜哉!”
郑荐琏以自己对先人的感恩,在族中起到了榜样。将良好的人文精神传延下去。
(三)
郑荐琏还很重视人才。在广宁任教谕期间,郑荐琏积极发展当地的教育,不失时机地发现和培养人才。当时,县里有位学子,虽颇有才华,怎奈时运不济,多年参加乡试,就是考不上举人,非常消极。郑荐琏得知后,热心劝慰,并加以引导,鼓励他继续参考。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这名学子终于高中举人了。他一路拼搏,成就了自己,也塑造了文明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