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新闻 - 本级团委新闻
【百千万力量护航】夏令营中的童心绽放时
  • 2025-08-09 10:00
  • 来源: 汕尾共青团
  • 发布机构:
  • 【字体:    

蝉鸣奏响暑期序曲,一群群城乡孩童走进各具特色的夏令营,在科技与人文的交响中、在艺术与乡土的碰撞里、在健康与信念的滋养下,收获了独一无二的成长印记。从汕尾城区的“五色课堂”到陆河县的乡村校园,这些由高校突击队、团委力量共同搭建的成长平台,正用多元的养分,浇灌着童心向光而生的力量。

五色夏令营:五色成篇,铺就多元成长路

7月12日至15日,汕尾城区党群服务中心的“五育夏令营”,以绿、红、橙、蓝、青五种色彩为线索,为40名城乡儿童打造了为期四天的成长盛宴。高校突击队带来的特色课程,让科技、文化、安全等知识变得可触可感。

绿美环保的风里,藏着可持续的种子。孩子们在风车叶片上勾勒家乡风景,转动的风车不仅是夏日玩具,更藏着“每台每年减少12克塑料排放”的环保密码;干花团扇制作中,可降解胶水与再生竹骨搭配,用雏菊拼“沙滩”、尤加利围“红树林”,让“零塑料”“减碳”等概念跟着团扇的清风住进心里。

红色教育的汗里,浸着信仰的温度。英歌舞面谱绘制课上,孩子们在红黑线条里读懂忠义内涵;陈祥榕“清澈的爱”的故事讲完,军体拳训练随即展开。穿着卡通T恤的小身影,在“弓步冲拳”的口令里绷直脊背,汗水滴落时,英歌的红与信仰的红早已悄悄相融。

非遗传承的槌上,刻着文化的密码。英歌槌绘制课堂上,“火焰纹”图腾不再是古老符号,孩子们跟着老师把它与“打现代恶鬼”(塑料污染、网络诈骗)相连;自编自导的防诈骗情景剧《英歌少年智斗电诈犯》,让“惩恶扬善”的非遗魂有了新表达。

科创启蒙的车里,载着探索的好奇。巴掌大的循迹小车成了“教具明星”,孩子们用手电筒“欺骗”传感器让车“迷路”,在笑声里明白“小车的眼睛、大脑和脚”(传感器、芯片、马达)如何协作,编程逻辑就这样变成了“机器人过家家”。

12355青春自护的课上,筑牢生命的防线。心肺复苏演练中,孩子跪在模拟人旁认真按压,AED使用被比作“给心脏打电话”;防溺水“六不准”、防诈骗技巧通过动画与情景剧变得好记好用;AI心理团辅更像“情绪魔法”,曾腼腆的孩子也能主动带领小组完成任务,让心灵也披上“防护甲”。

艺术赋能营:让乡土旋律在歌声中流淌

“隆阿隆,骑马去海丰”,7月14日起,海陆丰童谣的旋律在汕尾城区党群服务中心回荡。这场“曙光艺韵”艺术营,用歌声、舞步与画笔,让孩童与本土文化撞个满怀。

音乐课上,师生共唱《隆阿隆,骑马去海丰》,方言里的乡土记忆在传唱中苏醒;时尚表演课上,孩子们模仿海鸥振翅、浪花翻涌,芭蕾站姿里站出了自信的模样;美术课的手指画里,有品清湖的波光,羽毛画中藏着对家乡的奇思妙想。更有“忠信义勇小课堂”,通过彭湃等英烈的故事,让忠义精神与艺术素养一起,成为孩子们成长的底色。汇报展演那天,《我是中国娃》的朗诵声里,藏着艺术与信念共生长的力量。 

国防成长营:让信念的火种在少年心中扎根

甲西镇的夏日,因一场“防毒护航+国防砺志”的成长营而格外热烈。8天的时光里,破冰班会的自我介绍打破陌生,国防教育课的视频里,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缓缓展开,孩子们睁大眼睛,把“家国”二字刻进心里。

手工课上,黏土捏出的不仅是小动物,更是动手探索的乐趣;武术课的一招一式,练的是体魄,更是坚韧;绘画课的画卷里,有对祖国山河的想象,有对“英雄”的定义。当“英雄闯关”游戏里,孩子们为了团队胜利互相鼓劲,国防的火种、团结的意识,早已在打闹与协作中悄然生长。

健康守护营:让医与爱成为成长的铠甲

“按下红色按钮,就像给心脏打电话”,在香洲街道的夏令营里,这场由广东医科大学艾草志愿服务队打造的“健康课堂”,把医学知识变成了孩子们能触摸的温暖。

蒙眼猜物的游戏里,孩子们懂得了视力保护的重要;“剪刀石头布”的手势里,海姆立克急救法的步骤深深刻在脑中;用食用色素模拟细菌,七步洗手法在笑声中学会。更有“小螃蟹视角”的汕尾文化探索,红色剧本杀里的历史重现,让健康的铠甲与文化的自信,共同护佑童心成长。

乡村筑梦营:让安全与创意在校园里发芽

陆河县宝金小学的暑假,因广东白云学院“筑梦童行”突击队的到来而热闹起来。五天里,禁毒教育课上,孩子们识别着伪装成“奶茶粉”的毒品模型;防溺水课堂上,危险水域的特征被编成口诀;创意美术课上,刮画纸里藏着乡村的星空;化学实验的试管中,绽放出奇妙的色彩。

这里没有华丽的舞台,却有最真诚的成长——当孩子举起自己画的“防溺水海报”,当合唱的歌声飘出教室,安全教育的底线与创造力的上限,正为乡村孩童撑起一片更广阔的天空。

雏鹰守护营:让温暖陪伴照亮留守时光

河东镇青山村的“雏鹰学堂”里,防溺水动画《大展宏图防溺水版》正吸引着孩子们的目光。青翼实践队带来的夏令营,像一场及时雨,解开了家长“暑假孩子无人管”的焦虑。

课堂上,真实案例与危险水域图片让安全意识扎根心底,仰卧漂浮、抽筋处理等自救技巧在实操中掌握,“六不准”原则成了脱口而出的口诀;食品安全实验里,孩子们在“安全食品VS危险食品”的游戏中学会辨别过期食材;手工坊内,彩纸折出的皮影藏着非遗故事,扭扭棒在小手中变成乡土味的创意——或许是一串金黄的稻穗,或许是一只跃水的鱼虾。当孩子拉着队员的衣角问“明天还来吗”,这份期待里,藏着陪伴的重量,也映照着实践队熬夜改课件、自学儿童心理学的用心。

从城区到乡村,从科技非遗到艺术健康,从专业守护到温情陪伴,这些夏令营从未止步于“托管”的形式。它们用风车转动的环保理念、英歌槌刻下的文化基因、军体拳打出的信念力量、急救课筑牢的生命防线、艺术课唤醒的乡土情怀,为孩子们编织出立体的成长网络。当夏风渐远,那些握过的画笔、唱过的童谣、流过的汗水、听过的故事,都将化作童心深处的星火,照亮他们走向未来的每一步,也让乡村振兴的种子在代代相传中,生长出无限可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